状态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2017-1-15 10:02:15 发自江苏南京

本站群第一用户 微博 只看楼主 31845

融合站点 - 私人主页 - 专栏文集 - 监督评点 - 我的信箱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1957年摄于上海一个犹太人开的圣色蒂照相馆

  董竹君,江苏省海门市人,是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早年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了夏之时,进而跳出火坑,结成伉俪。后来,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历尽艰难险阻,她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锦江饭店品尝香酥鸭子。解放后,董竹君将饭店无偿捐给了政府,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生前着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著名导演谢晋以其经历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

  少年

  董竹君,父亲本姓东,后改姓董,性 格耿直自尊,拉黄包车。母亲姓李,勤俭能干,因为家计艰难,喜欢叫苦连天。父母虽穷,但是还是把她送到了私塾中念书。后由于父亲患了伤寒症,无奈之下,她只有中途辍学。由于父亲身体直落千丈,无奈之下把她押给青楼做三年“清倌人”。

  结婚

  卖艺不卖身。两年后,她装病逃出淫窟,与常在青楼出没的 革命党人夏之时结婚。前赴日本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夏之时奉命回四川,临行前,他给了董竹君一把枪,叫她防贼。若是做了对不起他的事。则用它自杀。他还急召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到日本陪二嫂读书。用意无非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以免她获得自由就红杏出墙。1917年秋,董竹君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后,原想补习法文,前往巴黎留学,但夏之时一定要其返回四川合江。

  1919年,由于夏之时在四川派系斗争中错跟了人,被解除了公职。于是他吸食了鸦片,脾气越来越坏。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里,他从未去看望她。

  在苦闷的心境下,董竹君依然自强不息。她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后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惨惨淡关门。

  1913年董竹君进入长三堂子不久照的,这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照相,她身穿当时时髦的黑纱透花夹衣裤,蚌壳式衣领,窄窄的裤脚,大开襟的下摆,紧口的黑缎鞋,鞋面打了一个花结。头发梳成当时最时髦的刘海剪刀式,辫根上扎着鲜红的粗丝线。手腕上带着一对水金花式手镯。

  离婚

  1929年,分居五年后,董竹君在上海与夏之时正式签署离婚协议。她只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气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还强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拒绝。

  离婚后的最初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是典当行。1930年春末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董竹君经过高人指点,远涉重洋,招回了一万元股资。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

  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开门便是满堂红,上海滩青帮、红帮的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是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1936年初,董竹君办了锦江茶室。

  1940年冬,董竹君前往菲律宾,后与大女儿国琼被误认为日本间谍,幸亏友人相助,才脱离险境。1945年初,董竹君回到上海,但是当时的锦江两店已被代理人张某某弄得面目全非。董竹君战战兢兢,见机行事,方才化险为夷。上海解放后,她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令,以锦江两店人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董竹君将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所赚得的十五万美元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她只保留了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词和一套文房四宝。

  1936在上海锦江茶室,同年1月28日锦江茶室正式开业。

  去世

  1997年,与世纪同龄的董竹君97岁,在其住所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主持人感佩她坎坷一生、屡经磨难却一直健朗如初。该专访节目播出56分钟之后,董竹君因患感冒不治去世。

  1946年初,摄于上海凡尔登花园31号家院内。图为董竹君与儿女合影。

  家庭成员

  董竹君的子女详情:与夏之时两人1914年在上海结婚,1929年分居,1934年在上海离婚。育有4女1子:

  长女 夏国琼 1917年出生

  次女 夏国琇 1920年出生(已过世)

  三女 董(夏)国瑛 1920年出生

  四女 夏国璋1922年出生

  一子 夏大明 1926年出生

  个人生活

  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 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一间小屋内,但她带了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1947年创办的美华印刷厂,曾是我党上海地下工作的基地。

  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们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1951年北京全国政协会议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几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回来 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1949年5月在锦江川菜馆与新四军老朋友们聚会:曹荻秋(右一)、章蕴(右二)、陈同生(右四)郑少梅(右五)张爱萍(右六)。

  她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时,她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政府

晚年董竹君

  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

  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

  董竹君(1900–1997),出生于上海,祖籍海门市东灶港镇人。近代知名女企业家,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6岁进入私塾读书。民国三年与时任四川副都督夏之时结婚,同年随丈夫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董放弃赴法求学之路,从日本毅然回国助夫革命。1929年,因婚姻遭挫,董竹君与丈夫夏之时分道扬镳,从四川只身返沪,在上海闸北创办群益纱管厂,成为上海当时唯一的女老板,此后又赴菲律宾开办纱厂。1935年,董竹君在上海再度创业,因经营“锦江菜馆”有方,在沪曾哄动一时。1940年因国内局势紧张,董流亡菲律宾,锦江店务托人代理。1945年抗日胜利后,董重返上海,锦江逐渐兴旺。至1951年春,董竹君毅然将十六年含辛茹苦经营,时价15万美元的“锦江”两店恭奉给党和国家,并将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成为上海解放后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的重要接待宾馆。

  董竹君自幼受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思想影响,在年轻时期开始就为革命党人做过工作。30年代开始接触共产党,一面艰苦创业,一面支持革命。1937年,曾与《大公报》女记者蒋逸霄和许广平等人创办《上海妇女》杂志,力使妇女解放;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环境下,曾帮助掩护共产党的工作活动,锦江专设的“特别间”,当时是我党革命同志的秘密集合会及地下党、进步人士、左翼文化界人活动的重要据点。抗战胜利后,曾创办了永业印刷所,协毒印刷局,协助中国共产党印刷革命传单、《革命》杂志、《告上海人民书》等。

  董竹君一生经历了中国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阀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生涯,她的一生曾被拍成了31集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董竹君曾任1至7届全国政协委员,于1997年溘然长逝。她在生前完成了自己的世纪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256字符以内



状态
回复
本站群第一用户 4#
站点:4577 2020-3-30 00:53:28 发自江苏连云港

RE: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


  董竹君的四个女儿里有三个,即国琼、国绣、国璋都因种种原因陆续定居了美国。当初,董竹君让四个女儿留学美国,本意是让她们学成后为国做贡献,可因为国内政局动荡和他们婚姻的关系,她们中竟只有国瑛一人因工作关系往返中美之间。也只有她能和儿子大明经常来照顾一下她这个老母亲,这个结果是董竹君不想要却不得不接受的。

  因为女儿们都在国外的缘故,董竹君晚年经常是孤独的,闲暇时她也总掉进往日的回忆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孩子们的想念也日深。好在,改革开放后,她终于可以出国去和女儿们团聚了。想到这儿,董竹君眼眶不自主地就红了。

除了定居国外这点,董竹君对自己的子女几乎是没有任何不满的

  除了定居国外这点,董竹君对自己的子女几乎是没有任何不满的。他们如今也都不需要她操心,她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带她们出来时的理想了:她们都被她培养成了双脚独立的新女性。

  夏国琼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夏国瑛早年曾在母亲影响下参与抗日战争成为革命家,后来她还牵头创办了解放军教育电影制片厂,后被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夏国璋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家最高单位任英文法律翻译。后因种种原因不得已侨居美国洛杉矶,并任该市图书馆馆长,后一直在此工作和研究文物……

  董竹君的每一个孩子,都如她所愿成了真正的人才。孩子们的成功总令晚年董竹君欣慰不已,每每思及她们的现状,她心里也总免不了暗自庆幸,庆幸自己当初离婚带着她们走出四川走到了上海。

状态
回复
本站群第一用户 3#
站点:4577 2020-3-30 00:32:53 发自江苏连云港

RE: 民国传奇女子董竹君:胸怀大志救过周恩来锦江饭店捐...


  2020年3月5日,特殊时期里,一条标题为“锦江招牌菜星夜运抵武汉,援鄂医疗队再尝‘家乡味道’”的新闻弹到了无数人的手机窗口。而此处的“锦江”正是民国24年,即1935年督军夫人董竹君创办的锦江饭店。所不同的是,今天,此时已有85年历史的“锦江”早已不是当时的私人所有,自1951年起,它便被收归国有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宾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下榻锦江,离开时,他挥笔写下了一行字,上书:“上海锦江饭店是我住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宾馆之一”。除了尼克松外,这家特殊的国宾馆还曾接待过四百多位世界各地的政要,照例,每一次,锦江都收获了极高好评。是什么让锦江如此与众不同且不断收获赞誉?显然,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得回到那个美丽优雅的创办者董竹君身上。

  拿到义士李崇高2000元钱时,本就有几次成功开厂经验的董竹君之所以会选择开办饭店,其中一个重要且不为人知的原因是:当时的革命同志告诉她,她开办饭店将更有益于革命事业。只这一句话,一心想以女子之身报国的董竹君没有丝毫犹豫地,便决定用这2000元救命钱开办饭店。

当时的革命同志告诉她,她开办饭店将更有益于革命事业

  下定决心后,董竹君便开始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搜寻开店地址,最终,董竹君把店址选在了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华格臬路。锦江开业第一天就一炮而红,但它的红火并非偶然,而是董竹君匠心独运的必然结果。即便相比今天的星级餐厅,董竹君80多年前创办的锦江饭店也丝毫不逊色。

  锦江饭店最初叫锦江小餐,它是一个四层楼的店面。店面上下全用光亮黑色瓷砖镶嵌,这种颜色拉高了锦江的档次同时,也让锦江和其他餐饮店面相比更显个性、大气。

  在四层楼的职能划分上,董竹君的处理相当精妙:她在最底下一层设置客饭和订座间,中间两层用来接待不同层次的客人,而厨房则设置在了最顶层。这种设计不仅人性化,还保证了不同层次客人的分流。在饭店内部设计上,董竹君真真将“匠心独运”发挥到了极致。

  董竹君本身出身青楼,她当时所在的上海长三堂子,便是当时最高级别的青楼。这里相比普通青楼,在格调和所有布置上都更显高档,这自然为她的审美打下了基础。后来,去了日本求学后,她也一直生活日本上层,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花艺、家政还学会了基本的设计,这无形中拉高了她的审美趣味。而回到四川做了督军夫人后,丈夫夏之时家的古董字画等又为她的审美注入了灵魂。所以,开办饭店时已完成这种种艺术熏陶的董竹君,在审美上几乎可以相当于半个艺术家。

  董竹君在装修设计店面时,采用了中、西、日本融合的方式,她还极其注重灯光、盆景、鱼鸟的运用。在后期通过杜月笙的关系打通了天桥后,她更是将整个店面铺陈出了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景又极有层次的感觉。

  在锦江饭店,置身其中的顾客无不惊叹店内的精巧、优雅。那些被董竹君特意放置的霓虹灯、兰花水晶灯、吊灯等等,直将整个厅堂的油画山水画、盆景、鲜花、点缀得更加清雅而充满趣味。而随处可见的鸟儿、热带鱼等,则又让顾客周身满是舒适惬意。为了拔高锦江的档次,董竹君还特意在楼梯口摆放了红木钢琴、私人电话机等。

  在注重锦江整体设计的同时,董竹君还极其看重细节。在锦江,不论你是何种身份,只要你在这儿吃上一顿饭,便一定会记住无数能打动你的细节。是文人,定无法忽略锦江餐盘上的青竹,和写下了各式雅致的诗句的餐巾纸。

  锦江的餐具,无论是台布、杯子、盘子、碗、碟子还是其他物件,随处都有精巧的设计。就连松木做成的筷子外面套着的套纸上,也夹着饶有趣味的各种为客人助兴的彩纸诗条。

当时的革命同志告诉她,她开办饭店将更有益于革命事业

  做一家餐厅最重要的当然是菜式,在菜式上,董竹君采用了四川菜和官场、民间菜优势合一的做法。在当时那个年代,四川菜品类众多、重辣,而官场、民间菜则讲究、细腻、轻辣。董竹君经过与厨师的合计后对菜式做了一番改良,改良后的菜式完全融合了这两种菜式的优点,在口味上又做到了南北口味都合适。在改革菜式的同时,锦江还研制出了几款秘制的菜,比如香酥鸡、纸包鸡、干烧冬笋菜等等。

  在董竹君的巧心经营下,锦江饭店大火自是必然的结果。后来,生意慢慢红火后,董竹君还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开始分设不同档次的餐间。其中有一个特别间就非常特别,这个特别间相比普通的餐间面积上更大,在布置上也更加精巧,而在位置上,它则刚好设置在董竹君办公室的隔壁。

  之所以这样设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文开头提到的:革命。(记者李满)

状态
回复
本站群第一用户 2#
站点:4577 2019-9-29 06:48:59 发自江苏连云港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她,虽然出身于贫民窟,一度误落红尘,却凭借一身傲骨逆袭成为商业大亨。

  她创办的锦江菜馆,名震上海滩,连青帮老大杜月笙都要排队才能入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更是亲自设宴接待。

  她的晚年也曾经历过浩劫,十年动荡时,她被扣上了“汉奸、特务”的帽子,甚至有过五年的牢狱之灾。

  80多岁时,她历时8年,写下了40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面对卑微的出身和曾经的青楼经历,她毫不避讳。

  身为女子,她有着最为悲愁和不幸的人生起点,但她却凭借坚强的毅力,独立支撑起了一片天空。

  她,就是将一生活成了传奇的民国才女---董竹君。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1

  逆境中,求生存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户贫苦家庭。

  父亲是卖苦力的黄包车夫,母亲是富裕人家的佣人,一家人清贫度日。

  对于童年,董竹君是这样回忆的:家里经常素食,即使是青菜、萝卜,也只能买得起下市的便宜货。

  父母虽然贫穷,但他们却是思想开明的先进分子,他们意识到,穷人要想改变命运,只有读书。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8岁那年,长得冰雪聪明,人称小西施的董竹君被送到了私塾,父亲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前程。”

  年幼的董竹君看着父亲那张与实际年龄及其不符的脸,用力地点点头。

  读书的三年,是董竹君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她以为这种快乐会一直延续,却不知,生活永远不会如你所愿,它总会在你最春风得意的时候给你重磅一击。

  12岁那年,父亲不幸染上重病,高昂的医药费使这个家庭濒临崩溃,巨额的高利贷,更直接将他们推向了万丈深渊。

  无奈之下,父母忍痛“以学唱戏之名”,将董竹君送进青楼,抵押三年时光换回了300块大洋。

  后来在《我的一个世纪》中,董竹君曾提起这件事,她这样说道:“在私塾读书的时,曾读过,割骨疗亲,卖身葬父,都是为孝,我就这么做吧,让两位老人过点好日子。”

  很多女子,一旦落入青楼,就一步一步走向堕落,但人穷志不穷的董竹君,却有一身傲骨。

  当老鸨逼迫她破身接客时,她拿起匕首对准脖子,厉声说道:“要我从!除非我死!”

  面对软硬不吃的董竹君,身经百战的老鸨气的直咬牙,却又无可奈何。

  虽然身处逆境,但只有十几岁的董竹君 ,却没有向命运屈服,这似乎也预示着,她将有一个不平凡的未来。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2

  困境中,遇真爱

  民国时的风月场,除了一些寻欢作乐的酒色之徒外,还有进步人士,他们为了避人耳目,常常躲进青楼,开会仪事。

  在这样一群青年才俊中,董竹君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人,救国英雄夏之时。

  彼时的夏之时,年轻英俊,气宇轩昂,眉宇间英气十足,刚24岁就当上了四川都督。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我喜欢你时,你恰巧也喜欢我,两情相悦的爱情,从来都可遇而不可求。

  董竹君对夏之时可谓是“一见钟情”,而让她满心欢喜的事,这位位高权重的青年才俊,也同样倾心于她。

  他们的爱情来得猛烈,夏之时提出要帮董竹君赎回自由身,却被董竹君一口回绝,她说:

  “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不能让你用钱来买。免得日后吵起架来,你说我是你买回来的。至于赎身的事,我自己想办法。”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董竹君不但有骨气,还爱的清醒,当夏之时向她求婚时,她当即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要去日本留学,增长见识;第三回国后组建一个家庭,你管理国家大事,我操劳家务。

  夏之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点头应允,董竹君也开始找机会出逃,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她灌醉看守人,跳窗而逃。

  董竹君绝不是那种花瓶角色,她充满智慧也相当有胆识,在日后的生活中,她的智慧和胆识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成功出逃后,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仪式,当时,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

  婚后由于时局动荡,他们只得远赴日本。

  去日本的路上,董竹君望着渐渐消失海平面上的上海滩,心中感慨万千,如果没有遇到夏之时时,如果没有成功逃跑,她的下半生也许就是一片任人践踏的树叶。

  生逢乱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可她是董竹君,她从不相信命运,此后岁月,她虽是弱女子,却一直在和命运做斗争。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3

  独立坚强,征服婆家人

  到了日本,他们安顿好一切后,开始各自求学,夏之时学军事,董竹君学师范。只不过,夏之时对董竹君缺乏信任,他不允许董竹君去学校,怕这位貌美如花的老婆经不住他人的诱惑。

  为此,夏之时就单独给她请了教书先生,董竹君虽然不理解丈夫的做法,但也答应了。

  其实,跟夏之时在一起时,董竹君原本就有压力,他们属于“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每次和夏之时出去应酬,那些出身高贵的太太们都不搭理她,觉得她一个青楼女子,怎么会把书念好?无非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罢了。

  董竹君非常受伤,但却不气馁,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你们如此看扁我,我却非要做出成果给他们看看。”

  人这一辈子,真的不要站在道德高点上去看别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所看扁的人,拥有怎样的决心和魄力。

  此后,董竹君更不肯浪费时间,即便有了孩子也如此,她白天读书、做家务、带孩子,晚上挑灯夜读。

  1917年,勤奋好学的董竹君顺利完成了学业,她原本想去巴黎学习法语,却在这时接到了夏之时的来信,他的父亲病重,董竹君她带着孩子即刻回到四川老家。

  董竹君原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既然做了人家的媳妇,就有这个义务。

  结果,还没进夏家,就有丫头提醒她,夏家人极其封建,那些婆婆太太都是贪图小利的角色,她们压根就瞧不她的青楼出身,甚至想好了对付她的法子。

  董竹君听后,只觉得汗毛耸立,她意识到,将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为了给大家一个好印象,动身前她先到洋货店里买了满满两竹筐的小礼物,只为封住那些女人的嘴。

  但礼物只解一时之急,要想在得到夏家人认可,就必须让他们从心里佩服她,接受她。

  天生好强的董竹君咽下委屈,发愤图强。

  白天,她上课学习,晚上,她挑灯奋战,读书读到眼睛红肿,除此外,她还向下人学习家里的规矩,帮总管记账、烧菜、缝纫、绣花、照顾侄子、侄女等等。

  几个月后,夏家人就对她刮目相看,开始背后夸她知书达理,更是为他们重新举办了传统婚礼。

  从青楼女子,到都督夫人,董竹君这一路走的并不顺利,但却异常坚韧,她用行动证明,只要你不服输,命运就会掌握在自己手里,她拼尽全力,将手中的一把烂牌打得相当出彩。

  董竹君,虽不是豪门富贵家的女儿,但“她同样配得起这统统。”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4

  缘分已尽,不强留

  董竹君以为,自己付出了诸多努力,婚后等待自己的一定是幸福美满的生活,却不曾想,这竟是她幸福的终止

  婚后的夏之时,因为丢了职位,性情大变,那个玉树临风的青年才俊转眼变得面目可憎。

  职场失意的夏之时,非但对家里事不管不顾,还抽大烟、赌博,心情不好时,对董竹君破口大骂,哪怕董竹君即将临产,他也没有一丝体贴。

  夏之时骨子里很封建,重男轻女,不允许女儿上学,甚至虐待女儿,对董竹君他更是变本加厉的折磨,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有一次吵架,竟然拿起菜刀追赶,对岳父岳母,他也是苛刻至极。

  树叶不是一天变黄的,人心不是一天变凉的。终于,一直选择忍让的董竹君对这段婚姻彻底失望了。

  她宁愿单枪匹马去闯荡,也不愿过这种毫无尊严的生活,最后,她决定放弃长期饭票,换取自由身。

  董竹君提出了离婚,没想到夏之时竟然笑着说:“我们来个君子协议,暂不离婚,分居五年,你要是带着女儿没在上海饿死,我手掌给你煎来吃。”

  董竹君二话没说,带着女儿回到了上海,走的一身决绝。

  离开夏之时后,董竹君又回到了儿时的落魄生活,她一个人,供养四个女儿生活、读书,生活之苦可想而知,那段日子,董竹君隔三差五的就去当铺,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抵押了。

  虽然生活贫苦不堪,但董竹君的意志却没有消沉,头脑灵活的她靠集资,先后创办了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又创办了群益沙管厂。

  她在乱世中惨淡经营,好不容易有了起色,又因为一场战争,厂子被炸得灰飞烟灭。

  这一切,让董竹君备受打击,而在她最难得时候,夏之时跑来赴五年之约,第一句就是:“五年到了,事业有什么成就?如果不行,还时跟我回去吧!”

  但董竹君心里清楚,感情如果出现了裂痕是无法修复的,她坚持离婚。

  15岁时,青楼没有困住她,如今虽然难,但起码是自由身,她依然有从火坑中跳出来的勇气和魄力。

  对于逆境,董竹君从来不会自暴自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5

  重新开始,铸造传奇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董竹君一心盼望着有机会让她大展宏图时,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一个名叫李崇高的四川商人。

  原来,当年董竹君离婚,在四川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有报纸大篇幅报道过此事,不少人佩服她的勇气,李崇高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敬佩她的傲骨,李崇高甘愿无偿资助董竹君2000元,鼓励她去创业。

  董竹君拿着这2000元救命钱,创办了锦江菜馆。

  锦江菜馆从选址到装修,董竹君都亲力亲为, 她对锦江川菜馆的装修设计,采用了中、日、西相结合的风格,情调浓厚。

  而对于菜品,董竹君也是煞费苦心,力争做到色、香、味俱全,聘请了掌锅师、刀手、点心师、龙锅师等等。

  1935年3月15日,董竹君站在菜馆门口,点燃那火红的鞭炮,大声自信地说:“一切都准备就绪,‘锦江小餐’正式开业!”

  开业后的锦江菜馆,成功地吸引了社会各界名流和普通老百姓,很快就流传出了“自打锦江开业以来,日日满座”的美言。

  连青帮大佬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政府要员和外国大使都慕名而来,卓别林访问中国,曾在此品尝香酥鸭子…

  董竹君的成功也应了那句话,一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你有奋起直追的勇气,总会有熬过低谷,迎来曙光的那一天。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女性逃离封建枷锁,她还开办了“锦江茶室”,聘请知书达理的女性来做服务员,帮助她们实现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他人。

  董竹君不仅仅是一个有头脑的生意人,更是很深的家国情怀,

  抗战时,锦江川菜馆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董竹君帮他们打掩护,还救了很多热血人士。

  新中国成立初,董竹君深知历经八年抗战,国家百废待兴,她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国家。

  董竹君独立坚强勇敢的品质,受到了人们的敬佩,为了感谢她对国家的付出,周总理亲自设宴接待。

  周总理对董竹君说:“多年来,你为党做了不少工作,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就更不容易,一个女人想做成一件事就跟难了。”

  历经重重磨难,董竹君终将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个传奇。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周总理设宴接见,杜月笙敬她三分

  6

  深陷囵圄,却选择随遇而安

  董竹君的晚年,也有过一段不太平的岁月。

  十年动荡时,她不幸两次入狱,而那时的董竹君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

  牢狱生活虽然艰辛,但董竹君依然活得从容优雅,她每天刷两遍马桶,收拾被褥,在狭窄的屋子里小跑锻炼,每天坚持读书写字。

  在狱中,董竹君迎来了自己70岁的生日,虽然没有蛋糕,没有亲友,但她依然祝自己生日快乐,并写诗道:“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见。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间。”

  诗中有牢骚与不满,更有不屑和凛然。

  董竹君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她都犹如一颗寒冬里的梅花,即便顶着严寒,也要努力绽放。

  到了80多岁的高龄,董竹君决定为自己写传记,她拖着病痛之身,用了8年时间,写出了40万字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范用说:

  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

  黄包车夫的女儿,青楼卖唱女,

  处在不平凡的时代,

  成了都督夫人、红色资本家、

  不签字的共产党员、秦城囚。

  1997年12月6日,自传出版后不久,这位出身贫穷,经历坎坷,历经战乱和文革的伟大女性,走完了她光辉闪耀的一生。

  回首这近百年的人生,董竹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其实,她这一生,经历的挫折和打击何止爱情?但她从未低过头,她就像一颗竹子,宁折不弯,她打败命运的,正是来自骨子里那股不服输、不认输的傲气。

  正如她在自传里写的那样: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就是董竹君,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将人生活成了一部不用加以粉饰便能震惊四座的传奇。(晨夕)


融合站点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站点
  • 专题特色
  • 公益站点
  • 党政机关
  • 团体单位
  • 营业机构
  • 企业集团
  • 商家店铺
  • 个体执业
  • 个人站点
  • 私人主页
  • 辅助节点
  • 资讯摘要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媒体摘要
  • 时事热点
  • 观察瞭望
  • 潮声愿景
  • 世界国际
  • 军事战略
  • 交往合作
  • 政策政务
  • 经济产业
  • 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
  • 综合资讯
  • 宣传报道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部门建设
  • 区域振兴
  • 民主法制
  • 时代精神
  • 时代风采
  • 时代人物
  • 理论实践
  • 改革创新
  • 基层民生
  • 公益慈善
  • 志愿行动
  • 本纪列传
  • 政风行风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作风建设
  • 效能评议
  • 纠风整风
  • 揭露曝光
  • 时风聚焦
  • 风气时评
  • 监督检查
  • 提醒警示
  • 纪检监察
  • 反腐问责
  • 风范表率
  • 案例借鉴
  • 综合分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论坛
  • 时代参考
  • 时代博览
  • 历史大观
  • 学习园地
  • 学术论文
  • 问题研讨
  • 信息公开
  • 文学作品
  • 故事传说
  • 照片图片
  • 视频短剧
  • 专题专栏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潮流时尚
  • 名品名牌
  • 大众生活
  • 兴趣爱好
  • 创业就业
  • 协作共生
  • 拉抬推广
  • 打压限制
  • 会展节庆
  • 特殊主题
  • 自媒专栏
  • 专题集锦
  • 地方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北京论坛
  • 天津论坛
  • 河北论坛
  • 山西论坛
  • 内蒙论坛
  • 辽宁论坛
  • 吉林论坛
  • 龙江论坛
  • 上海论坛
  • 江苏论坛
  • 浙江论坛
  • 安徽论坛
  • 福建论坛
  • 江西论坛
  • 山东论坛
  • 河南论坛
  • 湖北论坛
  • 湖南论坛
  • 广东论坛
  • 广西论坛
  • 海南论坛
  • 重庆论坛
  • 四川论坛
  • 贵州论坛
  • 云南论坛
  • 西藏论坛
  • 陕西论坛
  • 甘肃论坛
  • 青海论坛
  • 宁夏论坛
  • 新疆论坛
  • 台湾论坛
  • 香港论坛
  • 澳门论坛
  • 泛亚论坛
  • 欧洲论坛
  • 非洲论坛
  • 北美论坛
  • 南美论坛
  • 大洋论坛
  • 行业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居民服务
  • 医药卫生
  • 餐饮住宿
  • 金融财税
  • 交通运输
  • 教育培训
  • 人力资源
  • 休闲娱乐
  • 租赁拍卖
  • 批发零售
  • 商务服务
  • 顾问咨询
  • 软件信息
  • 手工零活
  • 纺织服装
  • 鞋帽箱包
  • 珠宝配饰
  • 手机数码
  • 家电办公
  • 家居日用
  • 美妆养护
  • 母婴玩具
  • 轻工食品
  • 体育旅游
  • 家装建材
  • 房屋地产
  • 农林牧渔
  • 文艺文创
  • 媒体出版
  • 五金交化
  • 电子电气
  • 机械设备
  • 车辆船舶
  • 军工航天
  • 能源化工
  • 冶金矿产
  • 安防环保
  • 工程项目
  • 公共管理
  • 行业其他
  • 时代版务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在线发稿
  • 版务规则
  • 共商网是
  • 公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