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音乐会的直观特点是乐队的乐师和伴唱的衣着,没有半点修饰打扮,素装素颜,就像公园里临时凑起来的自乐班子,天然而质朴。刀郎本人像个胖大和尚,同现今风行的“小鲜肉”或者80年代的“奶油小生”格格不入。刀郎音乐的一个特点是意境,在《珠儿》《镜听》《豆蔻盒子》《瓜洲渡》《还魂伞》等中尤为突出。这些意境都不是现代的,而是从古代诗词书画中还魂的。它们居然能够在直播室里吸引到5000万名观众,实在是个难以解释的奇迹,也许同音乐会中西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但节拍是现代的、明快的有关。
最值得赞叹的是刀郎同乐队伴唱的关系。刀郎把聚光灯留给他们,并一一介绍给观众。这些才华出众却默默无闻的艺术家,都借此家喻户晓。他们不是刀郎的雇员,而是合作者,受到刀郎的尊重。刀郎从自己乐队的经历谈起,说他深知乐队伙伴对他的表达的重要性,形容与他们的关系是“志趣相同,相互欣赏,彼此尊重,平等自由”“闪亮的音乐来自心灵的相交,心性的包容,达到无需言语的默契”。他感谢“一路走来的音乐伙伴和老师们”。
这同当前演艺界争名图利,相互倾轧拆塔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难怪主流乐坛对刀郎的成功一直保持沉默——道不同,不相为谋。刀郎的淳朴也同浮躁浅薄的追星族、饭圈文化格格不入。当年尼克逊破冰访华,在走出飞机舱门前,叮嘱基辛格等随员不许紧随,要让他在舷梯上独自出现在历史的镜头中。再如某相声大家一场收入20万元,却只分给他的引路恩师150元,这些都是文化侵略。刀郎的是纯艺术,它能轰动,说明中华文化尚未被屠尽。
这股清流也包含商界寥寥无几、如任正非那样的儒商。这些才是中华民族的脊骨,华夏文化的希望,也是官办英模无法望其项背的。民间独立生长的人物和文化方显华夏真性,要保障他们的权利,给予足够的空间,让这些民间英雄自由发展成长。这才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联合早报 郭良平,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