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时装周一场时装秀10月12日开场前,秀场内人群聚集,等待大秀开场。(黎康摄)
闪光灯此起彼伏,裙摆上的亮片散出水波般的光泽,耳旁的一片羽毛为华丽增添几分轻盈——模特迎面走来,裙摆间不经意透出丝袜细纹,卷发随步伐轻轻弹动,连一根游离的发丝都不见。
这不是某个国际奢侈品牌高级服装定制的发布会,而是今年上海时装周一场中国设计师呈献的大秀。上海时装周10月刚落幕,超过70%的作品出自中国设计师之手。
“TUYUE涂月”是今年亮相的众多中国本土品牌之一。品牌创始人杨盈盈告诉《联合早报》,跟往年相比,今年明显感到街拍的人多了,看秀的买手也多了,“那股气又回来了”。
在全球奢侈品行业尚未走出寒冬、消费者更加理性的当下,中国设计品牌正悄然蓄势,成为国际时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另一支力量,并受到行业巨头关注。
LVMH集团掌门人阿尔诺今年9月到访上海时,便亲自造访中国珠宝品牌老铺黄金和包袋品牌山下有松(Songmont),展现出对中国设计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CommeMoi、SHUSHU/TONG、RUOHAN等一批中国品牌,也主动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时装周、在海外开店,拓展全球市场。
在杨盈盈看来,中国设计师品牌近年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几代设计师经验的累积和发展。
她说,“TUYUE涂月”2008年创立时,行业内还几乎没有“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概念。但过去10年间,中国设计师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一套设计语言和审美自信。
杨盈盈今年带来时装周的大秀《正午》,集中体现她最新的设计理念。一开场,她用强闪光模拟正午阳光,刻意让观众视觉上短暂不适;随后,在经文念白和电子乐中,整场秀在偏暗的环境中缓缓展开。
她解释,这么设计是为了打破观众习惯的看秀方式。“当视觉被弱化,听觉和其他感官便被放大,人们得以回归感受本身。”
中国机能时装品牌TRIP&CO创始人黄俊勋,以“未来方舟”的主题参展,在重视功能的户外品类中,既强调未来感,又融入人类相互守护的情感元素。
内卷竞争压缩服装业利润
黄俊勋研究户外设计多年,2016年创立品牌TRICKCOO,将功能性与时装相结合。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他又推出更加年轻化、休闲化,定价相对较低的支线TRIP&CO。
黄俊勋称这一改变是“顺势而为”:“在这个很卷的时代,我们只能努力做到不被人‘卷’了。”
据中国服装协会9月发布的简报,今年7月中国服装行业多项主要指标降幅加深,投资增速放缓,行业运行严重承压。
今年前七个月,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收6654.68亿元(人民币,下同,1212.12亿新元),同比下滑2.26%;利润总额250.2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14.2%,但利润率仅为3.76%,低于去年1.15个百分点。
黄俊勋坦言,尽管部分中国品牌受到国际资本关注,但三五千价位的品牌仍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
他进一步说,时装品牌有一套成熟的运作逻辑,背后离不开资本推动。从商场开店、铺设买手渠道,到海外参展、搭建海外平台,都需要投入资金才能见效。
在他看来,中国设计师品牌不论是从材料、工艺还是设计上,都不输国际大牌,并且对市场反应更快、迭代更及时。“只要品牌基础打得好,覆盖一部分大牌都不是问题。”
刘洋:中国设计应破解‘缺灵魂’难题
过去30年间,中国服装行业在产量、销售额和出口额方面,都经历了指数级增长,逐渐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服装产量从1990年的28亿件,提升至去年的年产700亿件;服装类商品销售额从1995年的3200亿元,增至2023年的4.5万亿元;纺织品出口额也从1995年的139.2亿美元,升至2024年的超3000亿美元。
中国设计师站上国际舞台,同样可追溯到1990年代。早在1997年,知名设计师刘洋便在欧洲举办三场大秀,当年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甚至将他的头像用于整幅海报,显示业界对中国设计的关注。
如今已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的刘洋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从以李克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设计师,到他所属的第二代,再到第三、第四代,中国新生设计师不断涌现,整体设计水平已不逊于西方,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出名字的仍屈指可数。
刘洋认为,这是由于时尚行业长期由西方主导,中国设计师不得不遵循现有规则生存。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品牌叫‘翠花’,可能就卖不出去;但换成‘安娜’,可能就卖得很好。”
另一方面,中国设计师也免不了被市场裹挟。刘洋指出,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市场决定一切。服装企业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多美的服装,都不如一张实在的订单”。
顺着这样一条路径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服装行业虽经过几十年生产加工积累了技术力量,却始终缺乏品牌文化,设计师的梦想往往和现实脱节。
刘洋理解服装企业的困境,企业需要生存,也要养活员工。但他指出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许多中国企业家宁愿花钱请明星代言、培养接班人,也很少会像西方品牌那样,与设计师长期合作。
“设计师做不了几年就离开,这样的品牌,何时才能有自己的灵魂?”
刘洋认为,未来中国品牌若要在国际上做强做大、拥有话语权,关键在于优秀设计师找到具备资金和运营实力的管理团队,并达成深度持久的合作。
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杨盈盈也曾收到资本抛来的橄榄枝。不过,比起快速扩张,她更希望自己的品牌带有文化和哲学属性,“品牌跟人一起成长,我就不能要求它太快”。
她说:“当大环境不好时,我们就做好基本功。漫长的几十年,现在的三五年算不了什么,所以我没太着急。”(联合早报 黎康)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