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传播无孔不入。记者22日从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互联网已迅速发展为毒品违法犯罪新的传播平台和联络渠道。
据介绍,在北京三中院辖区内,仅2017年以来便审理了50多起网络涉毒犯罪,典型形式包括通过网络发布毒品销售信息、发送涉毒快递、扫码进行毒资支付、建立微信群引诱新吸毒人员以及组织集体吸毒等等。
“网上信息传输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不易监管的特点,加速了毒品流通,诱发新吸毒人员滋生,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辛尚民说,作为末端毒品犯罪,零包贩卖型毒品犯罪借助互联网,扩散情况较为突出。
据了解,零包贩卖型毒品犯罪借助互联网扩散后呈“三多”态势:一是案件数量多,占据毒品案件总数的五成以上,且仍处于增长趋势;二是涉及的毒品种类多,除常见的冰毒、海洛因、大麻外,新类型、混合型毒品如MDMA(俗称“摇头丸”)、氯胺酮(俗称“k粉”)、美沙酮等多种毒品也屡见不鲜;三是交易地点多,除了酒吧、夜店等传统重灾区外,交易地点逐渐向地铁站、住宅楼、停车场等人员繁杂、交通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扩展。
6月22日,北京三中院通报审理毒品案件情况。据介绍,近一年来,北京三中院辖区审理的毒品案件总体数量有所反弹,网络涉毒犯罪呈上升趋势、零包贩卖型毒品犯罪情况突出;犯罪主体中累犯、毒品再犯的比例大,“以贩养吸”情况较为突出;毒品犯罪中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较少,受群众举报破获的占比较高;非典型毒品案件屡有发生,毒品次生犯罪情况有所加重。
近一年来,北京三中院辖区共受理毒品案件395件,审结376件,结案率达95.19%;依法惩处毒品犯罪分子共416人。其中,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以上重刑的96人,占全部毒品案件罪犯人数的23.01%,重刑率高出同期其他刑事案件10.06个百分点。该院还审结一审重大毒品案件8件,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犯罪分子11人。
其中,所谓“非典型毒品案件”,是指与一般形式的毒品案件在犯罪主体、对象、手段等存在显着不同或罪名较为罕见的案件。近一年来,北京三中院辖区先后多起非典型毒品案件,如未成年人李某向他人贩卖冰毒100余克案是三中院辖区近年来审理的涉案毒品数量最大的未成年人贩毒案件。
针对近一年来毒品案件的特点,北京三中院表示,继续坚持从严打击和狠抓毒品案件质量并重,突出打击重点,体现区别对待。严厉打击制造、走私毒品等危害性极大的源头性毒品犯罪,遏制零包贩卖等末端毒品犯罪;严惩毒枭、职业毒犯、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对于罪行较轻,自愿认罪认罚或者具有从犯、自首、立功等情节的毒品犯罪分子,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依法给予从宽处罚,以预防和减少毒品犯罪。
北京三中院表示,对于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或者向未成年人贩卖毒品的从重处罚。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全面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努力实现“学生不吸毒、校园无毒品”的目标。(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李万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