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是假新闻,我不接受CNN记者的提问。”
在 7 月 13 日举行的英美两国元首联合记者会上,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以“假新闻”为由拒绝了CNN记者的提问。自特朗普参选美国总统以来,假新闻日益成为横跨政界、学界与传媒业界三个领域的高频词。 2017 年,柯林斯词典更是将“假新闻”评选为年度热词。
假新闻之役上半场,公众已经意识到:假新闻不仅仅代指被包装成新闻的虚假信息,更包括出于政治目的或商业利益编造的新闻宣传、低质新闻和广告等。这也使得假新闻泛滥的情况与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相勾连,对社会的民主和法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面对如此境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频出杀招,从内容生产和分发、立法、公众教育等不同角度出发,力求肃清网络平台上的假新闻。然而,当假新闻之役进入下半场,借助人工智能和算法进行批量生产和分发的假新闻愈演愈烈。这些新兴的假新闻在内容上更具迷惑性,在形式也上更擅长规避平台方的检测和监管。
社交媒体情报公司Storyful的资深记者Padraic Ryan表示:“当前,假新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人性化’,这也使得Twitter等平台不再轻而易举地就能识别出它们。”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本期全媒派精编当前假新闻的最新套路,看各大平台如何背水一战,绝地反杀。
僵尸网站和虚假帐户
僵尸网站和虚假帐户正在成为传播假新闻的主要途径,具体表现为创建类似abc.com.co和usatoday.com.co等看似权威的新闻网站,用以传播极端政治观点;劫持平台上热衷于关注政治新闻的真实帐户,发布不实信息;不再发布或评论带有明显暴力色彩或煽动仇恨情绪的内容,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语言发布看似真实的假新闻;使用Tweetdeck模仿人类的发布行为等。
数据和媒体研究员Renée Di Resta表示,上述行为背后是假新闻制造者的最新传播策略,即借助人工智能伪装成正常的网站或用户,淡化假新闻帐户的自动化痕迹。此外,诸如BotMasterLabs和ZennoStore 等自动化工具宣称可以在Facebook、Twitter等数十万个公共平台上推广内容,这些编程机器人将通过大规模发布虚假信息来影响主流讨论。
另一方面,假新闻检测公司White Op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Tamer Hassan表示,假新闻帐户正在从公共平台渗透到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等封闭性的即时通讯软件,这些帐户伪装成真实的人类,向用户一对一地传递虚假信息。
虚假音频
今年 6 月,着名的阿根廷足球运动员迭戈·阿曼多·马拉多纳(Diego Armando Maradona)在网络上“被死亡”——一条新闻播客称,在阿根廷与尼日利亚的世界杯对决后,拉多纳由于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得知这一消息后,马拉多纳震怒,并宣布将悬赏 1 万美元用于寻找散布这条假新闻的人。
事实上,有关名人的死亡恶作剧一直层出不穷,不同的是,这些消息正在通过WhatsApp以音频的形式盛行,令人更加真假难辨。这样的消息在去年 9 月墨西哥大地震后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当时,一条关于地震中幼儿园倒塌的新闻播客在WhatsApp上广泛传播。这一消息后来被证实为假新闻,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条音频制作精良,足以以假乱真。此后,WhatsApp上还陆续出现了地震警报再次响起等假新闻,一时间,人心惶惶。
除了人们通常认为音频的可信度较高以外,虚假音频信息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对音频的事实核查过程更为复杂和艰难。与文字内容和视频内容相比,音频信息往往无法判断其准确的创建时间,也无法通过文字元素和视觉元素对其进行检索,以判断其是否由多个音频拼贴剪辑而成。
换头视频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视频剪辑能随时交换面孔,呈现一段你从来没说过的话,一些你从来没做过的事。例如,俄罗斯的一家公司发布了一个名为FaceApp的智能手机应用,该程序可以自动修改面部表情、交换性别、改变年龄特征等。此外,一家名为Lyrebird的公司从蒙特利尔大学分离出来,该公司展示了模仿人声的最新成果。这两个例子展现了强大的AI算法已经能够自动生成内容,而不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分析数据。正如Lyrebird的创始人所承认的那样,如此逼真地操纵声音和面孔的能力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加重社会范围内的假新闻危机。
自今年 3 月起,Facebook表示已经开始核查照片和视频的真实性。数字安全公司Digital Shadows也表示,正在创建新的技术工具来核查网络上视频内容的真实性。(来源:全媒派 作者:腾讯传媒)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