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深圳成绩。袁庚初到蛇口,将“第一个吃螃蟹”的理念深入践行,1982年一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立在蛇口管委会,石破天惊,成为人们争议焦点,一些“拜金主义”“资本主义”的批评夹杂而来。1984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并留下“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论断,终于为蛇口模式正名,数月之后,这句口号被写在彩车上,行驶在建国35周年天安门游行队伍中间。
深圳特区初创时,除了特殊政策,国家只有3000万元贷款,还不够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深圳走上了“以地换钱”的路。1980年1月1日,深圳签下第一块土地出租协议,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土地迅速带来了财富,深圳用这第一桶金削土填沟,连通各方。从1980年到1985年,使用外资12.8亿元,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6.3亿元,初步形成了9个工业区,香港商人纷纷涌入,一时间改革之力撼山摇,开放之势如破竹。继蛇口工业区之后,罗湖区也打响了战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建设全面铺开。1984年3月15日的新华社报道中,引用了“深圳速度”这一说法,肯定了深圳在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的迅速而又巨大的成就。1985年上半年,罗湖城区已建起60栋18层以上的高楼广厦,当年底竣工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更是以“3天1层楼”刷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新纪录,被作为典型宣传。1992年春天,在国贸大厦顶楼,88岁的邓小平望着窗外迅速崛起的深圳新城,发表了南巡讲话。“深圳奇迹”的说法不胫而走,“深圳速度”也成为当下诸多行业的追赶对象。
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1987年深圳出口总额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三、1988年跃居第二;自1993年起,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连年居全国第一位。经过多年发展,《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深圳经济总量在全球500座城市中列第36位。2016年,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为中央政府提供了2851亿元的财政盈余,在提供财政盈余的六省一市中,接近于浙江省、江苏省的一半,是福建省的4倍多,与广东省成为对全国财政和中央财政贡献最大的地区。1979年,深圳GDP仅1.97亿元,人均GDP606元;到了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GDP年均增速达23%。从一个偏僻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深圳的改变,时间看得见。
199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后,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改革实施的前两年,深圳商事主体总量由不足100万户,迅速达到215万户,增量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总量。此后,这一商事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开,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空前迸发。2018年2月,深圳又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深圳速度”成为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持续领跑着全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家人文历史 知衡)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