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助推器---安徽省金寨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 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这里产生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金寨县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优势,用红色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实效、创造了特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 金寨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工作调查思考
[作者简介] 胡遵远,1963年9月生,男,安徽金寨人,中共安徽省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鄂豫皖红军史、大别山精神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课题。
[正 文](5215字) 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伟大的革命实践中,这里产生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金寨县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的优势,用红色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实效、创造了特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对策与思考。
一、认真开展普查、切实“摸清家底”,研定开发规划、逐项开工实施。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金寨视察,不仅对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而且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做出了重要指示。总书记满怀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过去的烽火岁月里,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要注重知识灌输,又要加强情感培育,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调研工作期间提出的。】
四年来,金寨县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宣传、利用工作。他们首先是开展普查、进行调查、迅速摸清“家底”。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自身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十分巨大。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四个方面。
“人物”方面:金寨,诞生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走出了洪学智、徐立清等59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为中国革命奉献了十万英雄儿女。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等一代伟人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战斗足迹。
“事件”方面:1920年,金寨县燕子河地区燕溪小学就组建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汤家汇笔架山农校就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相继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红32师、33师、红25军等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安徽乃至大别山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既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和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的所在地,又是人民军队拉开解放战争序幕、实施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后方根据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根治淮河水患,国家又在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县城金家寨及麻埠、流波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为之离开世代繁衍的家园、移居深山。
“遗存”方面:金寨拥有革命遗址遗迹198处,其中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91处、123个文物点。2018年又新增了53处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精神”方面:金寨境内众多的党史人物、党史事件和丰厚的物质、非物质遗存身上,承载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大别山精神。在“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的鼓舞下,金寨人民创造了30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传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二、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丰富的实践活动打牢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为了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充分发挥它们的潜能和作用,四年来,金寨县着力很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整合力量抓研究。他们专门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领导组,超前实施机构改革,将县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档案局(馆)、博物馆整合在一起,组建成新的“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整合力量、成立了“金寨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县内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编制红色文化研究开发五年规划、出台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奖励办法,设立红色文化研究开发专项资金,与省社科联项目办联合,公开发布皖西红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几年来,他们重点研究了金寨红军队伍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编纂出版了《红军源》《红星闪耀》《八月桂花遍地开——金寨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等40余本红色文化书籍。
二是突出重点抓宣传。四年来,他们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的历史机遇,积极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大别山精神”曁“两源两地”理论研讨活动。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邀请主流媒体记者、着名军旅作家来县采风创作,组织党史、党校、宣传、文化等部门深入挖掘、积极推介“大别山精神”曁“两源两地”理论和金寨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四年来,仅金寨县内人员就在全国各级各类CN以上报刊发表有关宣传“大别山精神”曁红色金寨的各类文章400余篇,制作、播放有关纪录片、专题片10余部,进一步擦亮了“大别山精神”曁“两源两地”的红色品牌,有效地扩大了老区金寨的影响力、知名度、吸引力。
三是多措并举抓传承。着力打造以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和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龙头的“大别山精神”曁红色基因传承平台,目前,这“一院一馆”已经成为面向全国全军推介“大别山精神”、开展党史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培训基地。认真做好革命旧址的维修、展陈工作,广泛征集红军文物资料,认真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真正把“大别山精神”和“两源两地”理论以及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与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党员干部的党史党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开展送红色基因“进学校、进军营、进乡村、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活动,把大别山精神送进千家万户,让红色基因融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角落,多渠道、全方位地造浓红色文化氛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
四是全力以赴抓促进。一方面,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宣讲,用大别山精神来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用大别山精神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认真开展“大别山精神研讨、宣讲、传承、弘扬”系列活动,让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首先从精神上战胜贫困、树立必胜信心;学习革命前辈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斗志和勇气,教育群众立足自身、从我做起,找准致贫原因、选准脱贫之路,用勤劳的双手、科技的力量,发展生产、务工就业、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学习广大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牺牲奉献、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切实增强干部职工驻村扶贫、结对帮扶的责任心、紧迫感,让他们带着感情结对子、扑下身子抓扶贫,真正把精准扶贫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年来,全县13000多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结对帮扶工作,主动帮助结对贫困户选路子、筹资金、送科技、上项目,真心实意地帮助结对贫困户“发展生产挖穷根”。500百多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吃驻在村组、战斗在第一线,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带领群众攻坚克难,谱写了一曲曲万众一心抓脱贫、众志成城齐攻坚的壮丽凯歌。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曁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潜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拓展绿色旅游,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吃旅游饭、发旅游财、走致富路。四年来,该县精心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了一大批与发展红色旅游相配套的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项目,着力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在此前提下,放手发展、大力扶持旅游区、公路沿线的贫困群众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鼓励他们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现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随着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老区金寨的红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功能越来越强、是旅游的名声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随之,政策、资金、项目,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纷至沓来、蜂拥而至,不仅加快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金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喜人局面。资料显示,2018年,金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1018.9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0.33亿元,分别比2016年的754万人次、30亿元增长35.2% 和34.4%;今年1至月份,全县仅红色旅游就接待游客33.82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6%和7.33%。据测算,四年来,全县有近2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分享了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2018年,全县财政收入19亿元,比2016年的12亿元增长58.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1088元,比2016年的9353元增长18.6%。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红色旅游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效越来越明显,红起来、火起来、热起来的红色文化,促进了全县旅游、三产以及县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
三、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方式方法,扎实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让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和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里放射出更加灿烂耀眼的光芒。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70周年,也是老区金寨实现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必将给加快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全县上下一要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的独特价值功能,切实增强研究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保护党的红色历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这项工作置于增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高度来审视。
二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以公共利益为指向、以科学诠释内涵为基础、以平衡资本与文化关系为关键的基本理念,在保护开发的实际工作中坚持应保尽保、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使“没有保护的开发是破坏性的开发、没有开发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合理开发、适度利用的目标。
三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律法规建设,着力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制度保障。要准确定位、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推动红色文化品牌战略建设。要加强对红色文化历史的深度研究和精神价值的挖掘提炼,尤其要在对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同时,注重对非物质形态(精神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如大别山精神、大别山革命历史歌曲、革命文学作品等。在保护和开发红色资源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新的形式展现其文化内涵,努力实现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有机结合,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品位。
四要注重品牌建设,发挥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经济力的提升中形成和提高文化认同感。
五要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加大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业态融合力度,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提高产业规模,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红色与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间的横向渗透,形成叠加吸引力,发挥整体优势。要着力推出集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与民俗古建筑于一体的旅游经典路线,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努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让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的新征途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像金寨这样的一些革命老区,往往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方面,他们拥有众多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又是群众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落后的贫困地区。如何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怎样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已经有一些地方找到了二者融合的关键点、探索了很多成功之路。据媒体报道,四川省苍溪县走出了红色旅游扶贫之路,陕西省延川县农村空窑洞“生”出致富钱,江西省井冈山市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河南省新县依靠红色摘掉贫困帽子……许多革命老区、红色景区都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红色”扶贫的新途径。金寨也不例外,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扣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进一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着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更加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脱贫攻坚作用,促进全县红色旅游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多方投入、有效保护,试点示范、融合发展,普惠共享、农民受益,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大力实施“红色遗址保护、红色徒步践行、红色校园研学”等红色基因传承、红色项目引领、红色扶贫富民、红色旅游推介等几大工程,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创新红色旅游发展体制、落实财政引导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红色旅游队伍,不断提高红色站位,丰富红色展览,开发红色资源、建设红色山川,尽快地让贫困群众吃旅游饭、发旅游财、走脱贫路、圆致富梦。
【参考资料】
1.金寨县革命是编委会:《金寨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金寨县志编委会:《金寨县志》,上海人民出版和1992年版。
3.政协金寨县委员会编:《金寨文史》(一至十辑合订本,内部资料)
4.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内部资料
5.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相关陈列资料
6.金寨县旅游局相关内部资料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