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子
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六安市金寨县视察指导工作。霏霏细雨中,总书记缓缓地走到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悉心整理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红色缎带后,深深地三鞠躬。
随后,总书记瞻仰了金寨县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者使用的粗糙枪支、从金寨县开始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曲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的斗争形势图……总书记一次次驻足凝视、一次次陷入沉思,并不时地询问起有关细节,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金寨革命史展厅“坚持三年游击战”展区,讲解员满怀深情地介绍:1934年11月,红25军长征之后,在金寨县金刚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红军队伍——金刚台妇女排,她们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卧冰雪,机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周旋,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革命红旗始终高高地飘扬在大别山上!有一首歌谣真实地反映了金刚台妇女排的战斗生活:“山沟石洞是我房,树枝稻草盖身上,山菜野果能当粮,三天不吃打胜仗。”今天,我重点向领导们汇报一下金刚台妇女排战士---张敏的故事。
张敏是妇女排的一名普通战士,身边带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孩子。由于经常缺粮断炊、营养不良,导致张敏身体较差、缺少奶水,孩子常常饿得哇哇直哭。有一天,正当敌人又一次开始搜山清剿的时候,孩子又饿得大哭起来。随着敌人的一步步紧逼、一步步靠近,孩子的哭声随时都会暴露十几个战友的藏身之处,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此刻,张敏来不及多想,毅然绝然地、情不自禁地将空瘪的乳头紧紧地塞进孩子的口中,然后紧紧地捂着、捂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像几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敌人走远了,战友安全了,张敏却发现孩子的面色发紫、早已没有了呼吸,张敏的心碎了……她含着热泪、喃喃自语:“孩子,娘对不起你啊!娘实在是没有办法啊!”被保护下来的战友们,先是呆呆地看着,接着是默默地流泪,过了很久很久,大家才一起用手扒了一个土坑、准备把孩子那副小小的遗体掩埋起来……可是,张敏怎么也舍不得放下怀里的孩子,就在那紧紧地抱着、默默地看着……
总书记听了张敏的故事,十分感动,很关切地问:这个同志后来怎么样了?……讲解员没有及时、正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金寨县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将军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筞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金寨先后又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占全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像张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像张敏这样的感人故事更是举不胜举、俯拾皆是。
张敏所在的金刚台妇女排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组建的一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它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更一个英雄的群体,它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和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金刚台妇女排的成立背景
1934年10月上旬,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开始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力离开了江西瑞金,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11月4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接到中央关于要求“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指示精神后,11月6日,红二十五军就从金寨葛滕山出发,日夜兼程向西挺进,加入了长征序列。
临行前,省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并给当时因为尚在豫东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而耽误了参会的省委常委高敬亭留下一封指示信,告诉他省委奉中央命令率红二十五军“北上”,要求他留在鄂豫皖边区组建党的新的领导机构、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武装斗争。
红二十五军走后,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极其艰难的岁月,国民党军加紧对安徽立煌(金寨县的前身)、河南商城、固始一带仅存的几块苏区进行“清剿”。为了达到彻底摧毁革命力量的目的,国民党军第七十五师等进占苏区后,疯狂地杀害红军伤病员和革命群众,把红军家属中一大批青年妇女当作“党婆”强行贩卖他乡。
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上级指示张泽礼等同志率河南赤城、安徽熊家河、汤家汇等地的革命武装,转移到金刚台一带开展游击战。1935年6月,经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批准,新的中共商南县委在金刚台铁瓦寺成立,统一领导赤城、赤南、六安二区及固始、霍邱等地革命力量。县委把各地来到金刚台的武装约80人,编为商南便衣队,再按活动区域分为七个灵活机动的小队,配合红二十八军牵制打击敌人、搜集情报、筹办给养。
由于大部队走的匆忙,红二十五军留下了一个简易的医院和30多名伤病员。于是,县委就把各地来到金刚台的女同志和原红军医院的部分护士和红军家属约40人编成妇女排,负责留守金刚台、护理红军伤病员以及红二十八军便衣队的后勤给养等工作。同时,他们也自然而然也担负起红二十八军伤病员的护理工作,成为我军历史上一家特殊的医院---“流动山林医院”。商南县委妇女委员、金寨籍女红军史玉清分管妇女排工作,袁翠明(又名袁明)任妇女排排长。从此,金刚台妇女排就在中共商南县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在深山老林中,同艰苦的环境、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
金刚台妇女排女战士。前排左起:范 明 陈发新,后排左起:方立明 袁 明
三、金刚台妇女排的英雄事迹
(一)积极应对恶劣环境。金刚台海拔1584米,是大别山主峰之一,连接豫皖两省边区多个乡镇、地形复杂。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大小山峰起伏连绵,方圆130余平方公里,进出山间有十几条大道和许多小叉道、小沟口,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开展游击战争。
金刚台妇女排刚上山时缺乏游击经验,有一次,几十个同志和伤病员全都住在一个叫“水帘洞”的山洞里,搜山的国民党军突然来了,差点被包了“饺子”。幸运的是这个洞口前有一道“水帘”瀑布,隐蔽了洞口,敌人没有发现妇女排。有了这次惊险的经历,又鉴于敌人随时搜山、暗探常年在山上进行侦查的实际,从此,妇女排宿营不敢再住山洞。为了便于隐蔽和转移,她们总是分散地睡在山沟里、树脚下、石板上。雨天,有时就将树头压倒,拴在树桩上,人在里面躲雨,实在没有办法,就穿着蓑衣冒雨坐在地上。寒冬的天气,大家仍然身穿上山时的单衣、脚穿草鞋,夜晚冻得实在受不了,就背靠背地坐着取暖休息。在金刚台三年游击战争的日子里,妇女排的同志们没有住过一天房子,就连住潮湿的山洞也成了一种奢望。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妇女排很少有粮食和食盐,开始时还可以打土豪、找关系到敌占区搞到一点,后来由于敌人封锁越来越严,只能靠野菜、野果充饥,草根、树皮度命。她们穿的只有一身破衣服,常年露宿山林、牵制敌人,在国民党军不断搜山“围剿”的严峻形势下,克服无医、无药、无医疗技术等多重困难,护理伤员。1936年冬天,金刚台地区连续下了15天大雪。大雪封了山,敌人认为这是消灭山上红军的大好时机,他们不仅加强了四处的把守,还派出暗探和搜山队四处寻踪觅迹。在外线游击的县委非常担心山上的同志,多次派人送粮上山被阻。这时,山上的妇女排已经断粮多天了,大家只能用树皮和雪下的毛草根来充饥。寒冷和饥饿一起向她们袭来,死亡随时威胁着她们,但她们宁死不屈,一直坚持与搜山的敌人斗争。后来,有两位便衣队员背着粮食,在深山雪地里与敌人周旋了七天七夜,才甩掉跟踪。当他们找到妇女排驻地时,妇女排的同志们已经到了生命的极限,都东倒西歪地躺着,任凭怎样摇晃和呼喊,她们只能睁着眼睛、不能答话。两个送粮来的便衣队员见此情景,急得失声痛哭起来,赶快生起一堆大火,煮了一锅姜水,给每人喂了一碗,这样,过了好长时间,她们才渐渐恢复过来。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妇女排的几十名同志在金刚台上虽然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但是大家的信念坚定,都坚信并盼望着主力红军打回鄂豫皖。同志们一年到头野菜野果是主食,条件好的时候,有粮食、兑着野菜吃,就非常满足了。在敌人大规模“清剿”时,不能生火做饭,同志们只能用手把山上采来的野菜揉揉生咽下去。上山前大家带的衣服很少,由于经常钻密林,以致衣衫褴褛。山上虫、蛇很多,金刚台上有一种山蚂蟥,能从远处跳到人身上吸血,刚上山时同志们没少吃它的苦头。大家穿鞋主要是靠割野草编草鞋穿,冬天就用稻草把脚包起来,有的同志脚趾甲和手指甲都冻掉了。妇女排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信念坚定地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誓死坚守在巍巍的金刚台上。
(二)精心救护受伤战友。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这所红军山林医院的药品、手术器械奇缺,妇女排同志就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用中草药、土手术完成许多难以想像、难以完成的救护伤员的任务。有一次,便衣队员肖九仇在战斗中受伤,子弹头钻到他脚背里取不出来,大家一致推选曾在红军医院工作过的彭玉兰当“主治医生”。于是,她就用头上的簪子慢慢地探出子弹头的位置,然后准确地在伤员的脚背划开一个口子,将子弹取了出来。
这个红军山林医院没有固定的地方,为防止敌人搜捕,妇女排的战士们每隔几天就要将给伤病员们换一个住的地方。她们经常背着米袋子、干粮袋子、药包,抬着、背着伤员在山上到处游击转移,有时把伤员分散隐蔽在山林里,有时把伤员安置在乱草丛中。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药品非常稀缺,她们就在山上采长筋草、七叶一枝花等草药为伤病员治疗恢复,用盐水洗伤口,用被套棉花当棉球,破衣服布当纱布。由于敌人派到金刚台上的暗探很多,为了防止意外,妇女排就尽可能地将伤员分散在距离很远的多个地方。白天,大家分头隐蔽,到了夜晚,妇女排的同志才能够到一个个隐蔽点为他们送饭、换药。伤员身上换下的纱布,她们会小心地挖坑埋好,不让敌人发现。
妇女排对伤病员的精心护理,使几十名在金刚台养伤的红军伤愈归队,重新踏上革命征程。多年以后,曾经在金刚台山林医院养过伤的同志们,都交口称赞妇女排的同志“既是看护员、又是警卫员,既是担架员、又是宣传员”。当时,每一个同志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妇女排在那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商南县委交给的治疗、护理伤病员的任务,这对于保护红二十八军的革命火种、保存部队的战斗力量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勇敢战胜“清剿”敌人。从妇女排上金刚台的第二年春天开始,敌人就不断地对山上进行突袭式的“清剿”。他们经常出动几个营的兵力,一个山头挨着一个山头地进行搜索,在每个山头又分成两路或几路,一面漫山遍野地从山上往山下“篦”,一面在山下进行拉网式地包围。后来,敌人还残忍地想出了从山顶上往下滚石头、在山下放火烧山等毒辣手段来对付妇女排。当时的情况是敌强我弱,县委要求妇女排保存革命力量。她们平时首要的工作是把伤病员分散地隐蔽好,放哨的同志一发现敌人来了,她们立马就几个人一组,分散在茫茫林海里牵着敌人周旋。往往是当敌人兴师动众地搜这一座山时、她们已经机敏地躲到那一座山,当敌人兴师动众地搜那一座山时、她们已经又机敏地躲到了这一座山,敌人每次都是兴师动众地上山找“红军婆”,到最后总是被妇女排牵得筋疲力尽地望山兴叹。遇到有利战机,妇女排还会配合便衣队同敌人打一仗。她们常常把两股搜山的敌人引到一起,让敌人自己互相打。妇女排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她们从小就在山上生活,加上熟悉金刚台的地形,所以在翻山越岭、钻山过林方面,全副武装的敌人根本不是她们的对手。
有一次,情况非常危急,县委和便衣队全部游击到外线,敌人包围了妇女排和伤病员们,密集的子弹把妇女排压到山沟里。由于天黑了,敌人弄不清山上是否有便衣队,夜间搜山怕吃亏,所以只是紧紧地守在山沟外面,听到哪里有动静,就朝哪里放枪。夜深了,同志们十分焦急,妇女排的力量难以对付敌人,如果到天亮还不突围出去,大家的处境可想而知。同志们琢磨着,敌人打了这么多枪,而没有伤着我们,说明敌人打枪是漫无目标的,如果大家匍匐着悄悄向外突围是可行的。于是,妇女排的战士和伤病员按班分成几个组,在各班长的带领下分散突围。下半夜开始,同志们紧贴着地面匍匐前行,终于在天亮前陆续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残酷的斗争实践中,妇女排也逐渐总结出对付敌人搜山“清剿”的一些办法。转移时,妇女排多选择循着溪流走,不能让敌人发现踪迹;经过草丛、雪地时,后边会安排同志负责把踏倒的草丛扶起来、用树枝扫掉行走在雪地上的痕迹。当敌人从山顶上向山下滚石头时,她们就会躲到大树背后蹲着。她们还学会了黑夜在深山老林转移时辨别方向的方法;学会了用苦柳、马料等当地植物揉出水涂抹在身,来防止虫、蛇和山蚂蟥的叮咬,等等。妇女排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在金刚台周旋了三年,金刚台的高山密林保护了妇女排,妇女排也以“不牺牲,就要革命到底”的坚强信念和英勇行为,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以一次残酷的 “清剿”,她们在金刚台上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商南便衣队打开金刚台的斗争局面。
金刚台三年里,在一次次反“清剿”的斗争中,金刚台妇女排不屈不挠的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她们曾在一起庄严宣誓:任何情况下,宁肯牺牲自己,也不出卖组织和同志。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危难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战友。三年中,张泽礼的爱人晏玉香、红军家属老李、陈秀清、何道清、何其月、陈宜清等同志,在敌人搜山中,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被俘后拒绝投降,面对生死考验,妇女排没有一个叛徒,她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守了党的机密。
从1934年冬到1937年秋,在中共商南县委的领导下,妇女排以金刚台为依托,巧妙地配合红二十八军和便衣队与敌人战斗了三个春秋,牵制了百倍于我的敌人。这支党领导的红色娘子军,“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食粮”,在敌人残酷的封锁和“清剿”中,吃尽了艰难困苦、创造了历史辉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二十八军与国民党军达成了停战抗日协议。1937年10月下旬,张泽礼奉命率商南便衣队和妇女排精干力量100余人,前往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加入新四军四支队,奔赴抗日新战场。
四、金刚台妇女排的代表人物
(一)美丽的杜鹃花——史玉清
史玉清,安徽金寨人,1 9 1 6年生,1 9 2 9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的夫人,中共商南县委妇女委员、分管金刚台妇女排。1939年6月,因高敬亭事件被开除中共党籍。1941年11月重新入党。1977年4月1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1978年,中共合肥市委作出恢复史玉清1939年至1942年的党籍的意见,入党时间仍为1931年。1986年在合肥病逝。
1、穿越封锁线,冒死寻医救战友。1935年秋,商南县委委员卢化宏带便衣队到敌占区去搞粮食,途中与敌人遭遇,战斗中头部负重伤。因缺医少药,头肿得很厉害,疼痛难忍,生命垂危。县委决定让史玉清和炊事员老李到窑沟去找护士。那个地方史玉清从未去过,只有老李跟随便衣队在夜间去过一次。到窑沟还要经过敌人的封锁线,随时都有被捕的可能。能不能闯过封锁线,完成这次找护士、救战友的任务,对史玉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出发时,天下着毛毛细雨,当史玉清他们走到去铁瓦寺的分岔路口时,天已黑了。老李迷失了方向。他们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史玉清和老李鼓起勇气,决定就在通向敌人黄土岗碉堡大路的对面小沟里(距离大路只有几丈远)暂时隐蔽起来,等到天亮后再辨别去窑沟的方向。
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们又饿又累,全身又被毛毛细雨淋透了,再加上夜晚的阵阵凉风,分外寒冷。老李年纪大,冻得直打哆嗦。大约在晚上九、十点钟,黄土岗碉堡里的敌人出来巡逻了。他们在小沟里能够清楚地看到敌兵的身影。因为他们隐蔽的地方离敌人很近,怕出意外,便有些紧张,于是,也就忘记了饥饿和寒冷。好容易熬到天快亮了,老李才辨清了方向。这时,敌兵出操了,他们不敢走大路,就顺着深山老林中的崎岖小路向窑沟方向走去。
当他们走到半山腰时,忽然发现一间破草屋里有一对中年男女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他们正注视着史玉清他们的举动。史玉清向他们要了点水喝。不一会,小男孩不见了,史玉清就借出来小便的机会,去观察小孩到哪里去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家人是好是坏,害怕那个孩子给敌人送信。史玉清出来后没有看到孩子,就快步向三岔路口跑去。忽然发现这个孩子正在离三岔路口几十米远的树林里为他们放哨哩!这时,史玉清才放下心来,而且被金寨人民关怀子弟兵的精神所感动。
从这家老百姓的门前可以看到对面山顶上敌人挖的战壕,这家人告诉史玉清他们,敌人不来接防,就有可能是搜山去了。听到这个情况,史玉清决定利用敌人换防的时候闯过封锁线。于是,他们就告别了这家人,向窑沟方向走去。
到窑沟,首先要通过两山之间的三里多路。史玉清他们刚走到小山的背阴处,山下突然传来敌兵的叫嚷声,果然敌人来搜山了。说时迟,那时快,敌人距史玉清他们越来越近了。他们无处藏身,急得满头大汗。只见那些敌兵用枪尖子挑着从老百姓家抢来的鸡鸭,呼达呼达地向山上走来。史玉清他们急忙绕到一个山嘴子边,忽然发现下面有个三、四尺宽,三尺多深的小凹坑,于是,他们就飞快地顺着竹林滑到小坑里,隐蔽起来。这时,天上乌云密布,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这真是一场救命雨呀!
搜山的敌人怕雨淋,争先恐后地窜下山去。史玉清他们就抓紧时机,冒着风雨,顺着荒山凹,快步前进,闯过这最后一道封锁线。因为老李年纪大,快跑一段后,实在走不动了。这可不行!万一被敌人抓去了,不但完不成任务,反而坏事。因此,史玉清就拖着老李快走。直到太阳落山时,他们才走出山凹,来到窑沟。这时,天近黄昏,雨已停了,密林里一片漆黑。老李找不到红军医院在哪个山洞了,他们在树林里休息了一会之后,就开始寻找。好不容易来到一个山洞前,借着雨后的星光,只见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破面盆、破布条,扔得到处都是,焚烧的灰烬还在发出焦臭味。
原来,就在前几天,红军医院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妇女排的战士们掩护伤员疏散去了。正当他们发愁的时候,附近突然传来人声,他们从暗处观察,只见一个人蹑手蹑脚的来到山洞边。史玉清定睛一看,正是她们的战友、医院的护士汪乃琴。
汪乃琴告诉史玉清他们:前两天敌人突然包围医院,同志们转移时被打散了。于是,他们和汪乃琴也顾不上休息,匆忙返回,直奔金刚台。
汪乃琴来到金刚台后,悉心为卢化宏治疗。卢化宏的伤势很快得到控制,慢慢就痊愈了。
在金刚台上的三年里,在一无医、二无药、三没有治疗伤病员的经验的情况下,史玉清他们先后接收和护理了红二十八军及便衣队的伤员数十人。
2、翻山越岭,救治伤员。1936年夏季的一天,史玉清和同志们清早上山挖野菜。回到宿营地时,县委张书记对史玉清说:“小史,你回来得正好,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们。”
原来是便衣队在一个山洼里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便衣队员小邢受伤后失踪了,一连找了好几天,也没找着。张书记严肃地看着史玉清说:“小史,你是懂得的,我们每一个同志都是党的宝贵财富。现在,这个同志也许正忍着伤口疼痛,在寻找我们。你领两个人,想办法把他找回来。”
天刚蒙蒙亮,史玉清就领着两个同志出发了。他们沿着便衣队曾经战斗过痕仔细的搜索着,一山一山地听动静,一片树林,一片草丛都不放过,但是夏季的大别山草木茂盛,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一个人,无疑是大海捞针。
汗水湿透了衣服,同行的两位便衣队的队员都感到疲惫不堪,史玉清擦了擦汗水,用坚定的眼神不断地四处探望,她鼓励着大家,“我们一定要找到战友”。就这样,他们一连找了十多天,但一直未找到这个便衣队伤员。
身上的干粮已经快没了,史玉清他们就采食野菜、野果,但一直保留着一份干粮,以备找到伤员给他食用。可必定这么长时间了,伤员可能已经牺牲或者被捕了,大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就在这时,放哨的便衣队员突然发现对面隐山洼有动静,他们拉起史玉清的胳膊说:“玉清姐,你来看。”史玉清顺着她的手指往前看,只见对面山沟里有个人,艰难地用手拨开草丛,一下一下往前爬,爬到沟边时,就坐了起来,扬起脸向四周观望。
“找到了!”史玉清他们兴奋地叫起来。连忙跑去一看,果然是便衣队的小邢。
原来,小邢的脚拐伤以后,不能行走,就坚持用手掌和膝盖爬着寻找部队。此时,他的手掌和膝盖上的血茧结得象马蹄掌一样厚,受伤的那条腿,肿得象小水桶一般粗,伤口里生蛆,浓水流个不断,臭气难闻。他浑身破烂不堪,脸上的皮紧紧包着骨头,没有一点血色。这么多天,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一见到史玉清他们,简直就象见到救星,流着泪哭喊着:“我总算找到你们了。再见不着你们,我就要完了。”
史玉清他们谁也顾不得脏啊臭的,立即轮换着把他背回来。小邢由于受伤后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又加上天气炎热,伤势十分严重,必须赶快抢救。可是,妇女排一无药品、二无手术工具,护理知识也只粗略懂得一点。
但妇女排的战士们没有放弃,立刻行动。先熬一碗米汤,给伤员喂下去,算是打了“强心针”。然后,史玉清和小彭小心翼翼地给伤员轻轻地挤尽脓血,拔出腿里的蛆,用凉开水将伤口洗干净,涂上猪油,找块破白布包扎了伤口。
几天后,揭开看看,伤口竟也好些了。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往后,史玉清她们每隔两天,就给他治疗一次。
为了使伤病员早日恢复健康,史玉清她们中年轻力壮的同志就多吃野菜、野果,把便衣队送来的少量粮食节省下来,尽量多给小邢做些饭吃。逢到下雨天,他们就想方设法给小邢找山洞住,外面派上了望哨。敌人搜山时,他们就轮换着背小邢转移。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小邢的伤口终于慢慢愈合了。他归队以后,每逢见到史玉清她们,总是流着热泪说:“多亏你们这些女同志救了我的命。我打心眼里感激党!感激你们!”
3、掩护战友,无名英雄献出宝贵生命。在敌人的又一次搜剿中,妇女排被冲散了。史玉清、陈宜清等4人在寻找妇女排的途中,发现自己被敌人包围。地势对她们极为不利,一边是敌人,一边是嶙峋的山崖,底下是一条深涧。她们4人不愿意落入敌手,就不顾一切地从几丈高的岩石陡壁上往下滑……
当她们溜下深涧时,敌人也追踪而至,史玉清攀着树枝落到一个乱石林中,杂草掩盖了她的身影,而陈宜清3人却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她们没有任何犹豫,甚至连史玉清的位置都没有去看一眼,就分别进行突围,敌人赶忙追去,为了引开敌人、掩护战友,她们不幸落入敌手,下落不明。
渐渐地,天黑了,史玉清从藏身处慢慢爬出来,看了看方向,摸索着向这一个方向去。
突然听到一阵喧哗,她赶紧躲到山沟里面隐蔽。
没隔一会儿,山沟那一边传来了粗野的叫骂声:“你们几个人?”
“就是我一个人。”这是一个老头的声音。
“胡说!还有一个姑娘到哪儿去了?”
“没有,就是我一个。要杀就杀,就是我一个人。”
紧接着,拷打声和惨叫声交织响起,史玉清压抑住冲出去的冲动,她知道自己出去也是送死,一阵吵嚷撕打声过后,随着砰、砰两枪,敌人骂骂咧咧地走远了。
黑夜里,深山里死一样的寂静。偶尔从山林深处传来野兽的嚎叫声,使人毛骨悚然。史玉清怀着沉重不安的心情,慢慢地向着山沟的那一边爬去,她猜到牺牲的老人是谁了!
就着月色,史玉清摸到了一具尸体,仔细一看,果然是老李!她强忍着泪水,不让自己发出悲痛的呜咽。
老李是妇女排里唯一的一位男同志,60多岁了,所以大家平时就是老李老李的亲切的喊着,都记不起他的本名了。老人家成天笑呵呵的,儿子当红军长征走了,老伴死了。他经常说妇女排就是他的家,妇女排的这些女娃娃就是他的孩子。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妇女排冲散后,他和袁翠明排长,寻找史玉清、陈宜清等人,途中被敌人发现,老李为了掩护袁翠明,向着相反的方向奔跑,引开了敌人。可是,必定年事已高,不久便被敌人抓住。敌人严刑拷问妇女排的下落,他至死不说,最后被敌人割了头颅,壮烈牺牲。
史玉清用手摸了摸那双粗糙的大脚,依稀看到老李的头颅被割走了,肚子被剖开了。死得太惨了!她已无力掩埋老李了,就手捧了几捧沙土,洒在老李的身上,郑重的磕了三个头,代表所有妇女排的战友们向老李告别、致敬!
(二)红军队伍的“花木兰”----范 明
范明,又名范来香,1915年出生,金刚台“山林医院”的医生,被人们称为红军的“花木兰”、人民的好医官,建国后,在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南京军区后勤部工作。1988年8月,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辞世。
1、崇尚英雄,红军家庭走出一名女医官。范明自幼聪颖,天真活泼、爱学好问。她最喜欢看皮影戏,尤其是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这些女英雄的故事,她是百看不厌,简直是入了迷。她崇敬花木兰、穆桂英这些女英雄,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长大也要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去参军的念头。
1930年年初,范明的姐姐范仕芝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光山县波河区妇委会主席。接着,范明的哥哥和15岁的范明也去当了红军。
1932年冬,范明开始在红二十五军总医院工作。由于她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对伤病员满腔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1933年冬,红二十五军在皖两北红军总医院召开医务扩大会,范明作为“模范医务工作者”受到表彰。1934年1月,范明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她决心为革命拿好手术刀,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新贡献。从此,她对白己的要求更高了,工作劲头更足了。
2、遭受冤屈,始终坚守一种坚守信念。正当范明全身心投入医务工作时, “肃反”运动的灾祸意外地降临在她的头上。她被冠以“AB团”的罪名遭到逮捕,关进了医院边的茅棚,审讯人员硬逼着她交代其他人的问题。面对冤屈,范明只有一个想法,我不是反革命,相信组织上会弄清我的问题的。宁可自己吃苦受刑,也不能乱咬乱供。范明坚持说实话,宁死不承认自己是反革命。
一天,审讯人员吊打范明后,将她押往一个山洼里准备处决。范明想到自己蒙冤死去再也不能抢救伤员、再也看不到战友,心里难过极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传来了喊声:“范医官不能杀!范医官不能杀!”
原来是几个轻伤员听到范明将被处决的消息后立即跑过来说情。接着重伤员们又一致联名担保恳求,范明终于死里逃生。
范明被释放出后,由于受了重刑和刺激,身体虚弱,精神一度不正常,过了一段时间才恢复。尽管遭受这样重大的打击,范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认为“肃反”当时是一场运动,不是针对她一个人的。这些错误并不代表党组织的真实意图,就是父母亲也有错怪孩子的时候。因此,她不计个人恩怨,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
3、艰苦岁月、千难万险,始终坚持勇往直前。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当时的环境极为艰苦恶劣,有时整天饿肚子。范明等红军战士几个月没有吃到一粒盐,主要靠野菜、野果充饥。野菜野果吃完了,就吃观音土(一种白色的黏土)充饥,吃后肚子特别难受。但为了生存和战斗,范明和同志们不得不咬着牙咽下去。为了抢救伤员的生命,范明千方百计收集民间单方,用中草药和土办法为伤员治疗,这些因地制宜的白制药品收到了良好的医疗效果。
大别山的冬天特别难熬,没有棉衣、棉被、棉鞋和袜子,范明和大家一样赤脚,穿草鞋,能找块旧布将冻脚包起来就很不错了。敌人不断“追剿”,红军不断游击转战。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时,范明和大家就隐藏在雪地里等侦查员回来,等久了全身都冻僵,四肢麻木、失去知觉。特别是夜行军,饥寒交迫、饿累交加,稍不留神就有掉队的危险。由于极度疲惫,一停下来人就会睡着。范明为了使自己不掉队,再累也不躺下休息,只是用头顶在前面同志的背上打个盹。这样,前面的同志一走,她就能立刻惊醒。雪地行军,范明身着薄薄的单衣,头发上和衣服上的水汽都结成了冰霜,但她从来没有叫一声苦,也从来没有动摇革命的意志。
4、救死扶伤、一心为民,甘做红军“花木兰”。在三年游击战争的极为艰难时期,范明和医务人员在深山密林里搭了20多个棚子来安置伤病员,办起了“山林医院”。在范明和医务人员想方设法地救治下,一批批伤员伤愈归队。
1935年冬,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在蕲春将军山与敌人遭遇,战斗十分激烈。一个伤员被送到山林医院,由于失血过多脸色苍白,范明掀起衣服一看,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伤员肚子上有一条几寸长的口子,肠子被拖在外面,还沾满了灰尘。范明看着伤员痛苦的神情心急如焚,在同志们的帮助下赶紧救治。她将自己炮制的阿片酊让伤员服下,接着为他清洗伤口、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伤员度过了危险期。20多天后,伤口愈合,这个伤员归队了。范明望着他远去的身影,为自己能给红军增加一分力量而高兴。
范明无比热爱红军这个大家庭,把伤员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为宝贵。一次在金寨飞旗山的战斗中,范明冒着敌人的枪弹到阵地上抢救伤员。敌人一颗炮弹打来,范明头部受伤,顿时失去了知觉。当同志们把她救下来时,她手中还紧紧抓着绷带。
范明不仅为部队的伤病员治疗,也为当地的群众治病。随着她医术的不断提高,名声也越来越大。一位老乡的眼睛几近失明、苦不堪言。范明为他做了手术,解除了他的痛苦,重见光明。这个老乡感激不尽,逢人就说红军的女医官是个神医。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也传到了敌人的耳朵里去了。敌人为了抓住红军的女医官,使红军伤员得不到救治,便一面贴山告示悬赏捉拿,一面派出便衣四处侦察伺机捕杀。范明为了掩人耳目、不被敌人发现,从1935年开始女扮男装,以便于在崇山峻岭里开展医护活动。
女扮男装给范明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她都想办法一一克服。平时,她像男同志一样刚强勇敢,凡是男同志能做的事,她都尽力去做,再艰苦的工作她都拼命地干,让人看不出一丝女性的柔弱。一次,一个老乡突然发现了她有女孩子戴耳环的耳朵眼,感到很疑惑。范明机智地告诉他自己家乡有惯宝宝要穿耳朵眼当作女孩养的风俗,结果这位老乡信以为真。直到1937年8月鄂豫皖边区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战,范明才恢复了本来的面目,重新现出了女儿的风采。很多同志都大吃一惊,他们惊讶地说:“没想到范医官原来是个‘花木兰’”。
(三)闪耀在金刚台上的女红星----吴继春
吴继春(1915—2001),詹化雨将军的夫人,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曾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两次被俘,历经磨难志更坚。吴继春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从山上走下来为数不多的女红军战士。1935年7月,吴继春所在的红二十八军后方医院由于叛徒的出卖,被国民党偷袭了,院长林之翰和政委熊得安(女)组织同志们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分散突围、奋勇抵抗,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下午4点多,医院20多人壮烈牺牲。政委被打伤后又被剪去左耳,惨遭杀害;林院长身负重伤,他爱人朱淑良也壮烈牺牲。吴继春随林院长连同他4岁的幼女林光明、看护和勤杂人员共19人一同被俘。
在途中,林院长通过观察得知偷袭医院的国民党军队是张学良东北军112师部队(当时张学良部队一般不杀医生和看护),林院长嘱咐吴继春不要惧怕敌人的穷凶极恶,坚决不向敌人说实话,只说家穷吃不上饭到医院当看护,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吴继春在受审中始终咬定自己年龄小,当看护为了有饭吃。
吴继春先是在军法处关了20多天,后在黑牢里关了4个月。虽然被审问、拷打多次,但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决不向敌人屈服和妥协,敌人始终未从她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口供。结果被判了几个月的徒刑,罚做苦工,6个月后被家人保释出来。
回到家中不久,鄂东北道委就派便衣队的胡明来看她,让她在家中做革命工作,不久又被敌人发现,再次被捕。结果,又坐牢10天,经三次拷打审问,她始终咬定“我不知道”。后来,敌人把其他人全部枪杀了,她也被押赴刑场陪斩。后被叔叔吴典章(联保主任)保了出来。
2、恶霸抢亲,誓死不从获自由。1936年7月,反动民团的团长龚智富不知道从哪听说吴继春年轻貌美,便想娶回去做老婆。叔叔吴典章心想,这可是一个“攀龙附凤”的好机会,于是就满口答应,谁知,却遭到了在家养伤的吴继春的严词拒绝。
龚智富闻讯恼羞成怒,派出十几个团丁带枪来将吴继春抢到了民团,可是她在婚礼上又打又闹,誓死也不跟他成亲,并砸伤了龚智富。气急败坏的龚智富却拿吴继春没办法,他听说吴继春可能是红军的人,红军这时正兵强马壮,他也不敢乱动红军的人,思前想后只好送吴继春回家。并严令吴典章对她进行看守。
吴典章不敢违抗,白天让她在家干活,晚上关在民团炮楼里。随着吴继春身体的慢慢恢复,组织上也得知了她的情况,并秘密部署营救计划。
8月的一个夜晚,月亮悄悄的隐藏在云朵后面,有几个矫健的身影潜人民团的炮楼前,这是鄂东北道委的便衣队,领头的还是上次来看望吴继春的胡明。几位便衣队员乘着民团开门倒水的空隙,一下子冲进炮楼里。几把手枪对准了民团的小喽喽们,胡明说:“我们不想伤你们,只想带走人”,敌人无人敢说话,便衣队顺利地将吴继春带出炮楼、送回部队。
吴继春被安排到鄂东北道委医院继续为革命工作。经历了两次被俘、坐牢,多次严审、拷打,又经历了刑场陪斩,她的革命意志更坚定了,她也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她决心加倍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红军的恩情。
3、始终如一,弘扬传统展风彩。1936年的秋冬季,在国民党“清剿”下,红军山林医院的处境更加困难,部队整天处于游击状态,山上呆不住就化整为零,有些医务人员被分配到主力部队,随军为伤病员医治,有些伤病员只能就地安置,女医务人员下山化装成老百姓,隐蔽在群众家里,吴继春当时安排在一老乡家做掩护,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回来给伤病员治疗,由于伤病员住的比较分散,她每天都要一村又一村、一家又一家地跑着给他们治疗。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医治好伤员的伤,让他们重返部队。她总是尽职尽责、不知疲倦地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先后有十多个伤病员伤愈后回到部队或便衣队继续参加战斗、打击敌人。
在金刚台三年艰苦的斗争中,吴继春培养了高尚的共产党员情操和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从红军到新四军直到建国后,吴继春虽然多次调动工作,但是,她在各行各业都能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吃苦耐劳、认真工作,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风彩。
(四)芳名流传在大别山里的女英雄----晏永香
晏永香,又名晏玉香,1901年出生,1928年入党,中共商南县委书记张泽礼的爱人,金刚台妇女排成员,1935年牺牲。
1、泪别幼子,紧跟革命大部队。1934的冬天特别冷,由于红军大部队的北上抗日,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况很危急,国民党军队的扫荡十分频繁。商南便衣队和妇女排准备上山进行游击战。作为商南县委书记的张泽礼,他必须亲自带队出发了!看着妻子怀里的孩子,他依依不舍,但当他回头看着身后整装待发的战士,他向妻子晏永香点了点头,又像是默许了什么,然后就毅然决然地带队出发了!
就在昨夜,他们夫妻二人商量了一宿,他们心里都明白,要把一个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带上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拖累。母子连心,晏永香哭了一夜。但她明白,为了革命必须要有取舍,部队的战友、她的丈夫都需要她,最后,她决定将孩子送到婆婆那里去、自己则跟着部队走!
当婆婆抱着幼子的身影越走越远时,晏永香的内心十分煎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孩子还那么小,就要离开母亲的怀抱,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
回头看看渐行渐远的队伍,晏永香抹了抹眼泪,猛地转过身来,奔跑着跟上同志们的前进步伐。
在山林里,她捡柴烧火,为部队做好后勤。在山林医院里,她护理伤病员,为他们减轻痛苦。在战友中,她缝衣做鞋,无论是年龄大小,都视她为亲人。她上山时随身带去的一口小铜锅,后来成为她为伤病员煮药、消毒的医疗器械,为游击队员做饭、炒菜、烧茶的炊具,山上的同志差不多都享受过这口小铜锅的好处。
2、杜鹃花开,英雄血洒金刚台
1936年冬,敌人利用冰雪封山之机,又到金刚台搜山。一天下午,晏永香与10多个战友在猫耳石活动,不幸碰上了叛徒杨良巨带领的搜山队。
晏永香环顾四周,战友们多是手无寸铁的女同志,敌人是全副武装。于是,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向密林深处撤退。敌人发觉这是一队女兵,更加是穷追不舍。晏永香和战友们依靠熟悉的地形和长期的战斗经验,一直没让敌人的包围阴谋得逞。
可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大家的体力渐渐不支,脚步越来越沉重,瘦弱的她们开始东倒西歪,敌人越来越近。
晏永香心急如焚!这么多战友要是被敌人捉住,将是革命的重大损失啊。
转过一个山脚,晏永香发现远处的荒草地较深,她听着远处敌人的叫喊声,再看看身边战友们疲惫不堪的身影,她暗暗地下定决心。她告诉战友们藏进密林、荒草地深处。战友们不舍,她却以命令的口吻让大家赶紧隐蔽。
晏永香喝了点山泉水,坐在草丛边恢复体力,她认为:只有她自己的体力还可以支撑、引开敌人。敌人越来越近了,她咬了咬牙根,猛地从草丛中冲出、奔向前方。由于峰回路转、树木遮挡,她的身影时隐时现,弄得敌人眼花缭乱,只看见前面有人奔跑,但看不清有多少人,所以就一个劲地向她追去。
山路没有了,迎面是陡峭的山崖。为了把追兵引得更远,她爬山披荆,拼命地奔跑,脸部划伤了、手脚弄破了,鲜血抛洒在刚刚跑过的本来没有路的山路上。
敌人追得更近了。当他们发现面前只有一个妇女时,才知中了调虎之计,气得哇哇乱叫,恨不能一把把她抓住。此时,晏永香算了算,知道这里离同志们隐藏的地点很远了,大家应该早已脱险了,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夜幕降临了。晏永香打算趁茫茫的夜色甩掉追兵,于是豁出最后的气力,继续奔跑。脱险的时候就要到了,不料一条深涧----大板沟挡住了去路。恰在这时,从山上的黄店子又迎面窜出一股团匪,一边打着枪、一边朝她扑来。后面的追兵渐渐地逼近她,嚎叫着“抓住她!”前有堵兵、后又追兵,在这前后受敌的绝境里,她举目朝着金岗台望去,那里有她的战友,还有她的丈夫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她是多么留恋这个人世啊!可是,她转儿又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宁死也不能让敌人活捉!于是,她泰然地站在悬崖上,整了整衣襟、理了理头发,然后,纵身向大板山下那条深涧跳去……年仅35岁的晏永香同志,为了战友的安全、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顿时,金刚台上狂风大作、山呼海啸!阵阵松涛,仿佛在对天谴责国民党的罪恶行径、滔天罪行;泉泉溪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金刚台妇女排的英雄壮举、教育人们永远记住他们的英名!
五、补 记
(一)金刚台妇女排部分战士的有关情况
袁翠明(1914—1997) 女, 又名袁明,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寨县花石乡人,金刚台妇女排排长,开国大校吴大胜的夫人。
彭玉兰(1919.8—1995) 女,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寨县汤家汇镇人。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方礼明(1918—1974)女,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寨县梅山镇人,罗志达烈士的夫人。1955年9月,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勋章,解放奖章。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胡开彩(1918—2003)女,中国共产党党员,河南新县人,张金台(中南军区后勤部兽医处原政委)的夫人。1988年8月,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发新,女,建国后,在南京军区工作,1988年8月,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其丈夫唐少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小推车管到小汽车”的车管部部长。
(二)至今为止,金刚台妇女排留下姓名的战士共25位,分别是:史玉清、袁翠明(又名袁明,妇女排排长)、张正明(一班长)、杨秀英(二班长)、张泽清(三班长)、张秀敏(又名张敏)、彭玉兰、陈发新、胡光美、郭德明(又名郭明)、陈香芝、晏永香(又名晏玉香)、胡开彩、陈秀清、何其月、何道清、施志芬、陈宜清、童飞芳(又名童正娇)、汪明清、叶善珍、汪乃琴、陈少青、苏峰、老李。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留下姓名和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吧!(胡遵远 收集整理)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