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史册永载千秋---浅说立夏节起义的历史地位和成功经验
2019年是着名的立夏节起义胜利90周年。1929年5月6日(农历立夏节),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金寨西部的汤家汇、南溪、斑竹园、吴家店等地区(当时属河南省商城县南部地区)爆发了彪炳史册的立夏节起义(也称商南起义),并取得全面胜利。
一、立夏节起义不仅是我党领导的大别山区早期的三大革命武装起义之一,而且取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红军队伍,刷写了历史新篇章、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1920年,马克思主义悄然入乡、传到深山,金寨燕子河燕溪小学建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4年,金寨笔架山农校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不久发展为党支部,这是金寨地区成立最早的一个党组织,也是皖西地区成立最早的一个党支部(寿县由六安划至淮南管辖之后)。
1928年,豫东南地区大旱无雨,农民严重缺粮。就在这年冬天,中共豫东南党组织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均粮斗争”。这次“均粮斗争”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豫东南农民的斗争勇气,为立夏节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群众基础和条件。
1929年3月13日,中共豫东南特委和鄂东特委在河南光山县柴山保(今属新县陈店乡)附近的南竹园举行联席会议,根据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作出了“积极准备,尽快发动商南起义”的决定。由于当时商城县委遭到敌人的破坏,会议决定商南党组织暂归鄂东特委领导,以便就近指挥。为加强对鄂豫边的领导,鄂东特委决定将商城的南部、罗田的北部、麻城的东部划为一个特别区,成立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领导商罗麻三县边区的工作。4月,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在金寨吴家店太平山成立,特别区委下辖罗田北部的两个区委和商城和、乐两个区委(今属金寨西部的汤家汇、南溪、斑竹园、吴家店、沙河、关庙等地区)。
当时,商城反动当局正在加紧“清乡”、各地民团都在内部清查可疑分子,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认为:准备已久的武装起义如不适时发动,地方党组织和革命力量随时都有遭到破坏的危险。于是,便于5月2日在金寨吴家店太平山穿石庙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举行起义问题。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举行起义的条件,一致认为党在商南的工作发展很快,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武装,与其坐等敌人前来收拾,不如利用现有力量先发制人。经过慎重地分析和研究,会议决定改变原定在中秋节举行起义的时间,提前到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日)立夏节的晚上,趁民团忙于过节、疏于戒备,举行立夏节武装起义。为此,专门成立了以徐子清、肖方为主要成员的起义指挥部,制定了周密的起义计划。
5月4日,商城县县委委员李梯云协助商罗麻特别区委书记徐子清,在金寨关庙墨园高氏祠召开商南各支部和农民武装负责人会议,传达特别区委的决定,部署起义行动。按照计划,起义拟采取统一指挥、分区域行动的方式进行。总指挥部设于斑竹园桥口的王家下湾,起义的时间统一定为5月6日午夜。至时,以丁家埠为主,采取“民团起义与农民起义协同配合,各处起义同时行动”的方法,一举歼灭商南和、乐两区的三股民团,夺取武装,开仓分粮。
会后,各暴动点的党员均按照特别区委的布置,紧急行动,积极准备。5月6日夜起义一举成功。5月9日,各路起义武装会师在金寨斑竹园朱氏祠,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
立夏节起义不仅顺利成功,而且迅速组建了红军队伍、建立了民主政权。它不仅是我们党领导的大别山区早期的三大革命武装起义之一,而且取得了全面胜利、建立了红军队伍,刷写了历史新篇章、开创了历史新纪元。
二、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不仅迅速建立了民主政权、开辟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使之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奠定了“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的坚实基础。
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于5月10日在斑竹园文昌宫主持召开有地方党组织、红军领导干部共30余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扩大红军、发展赤卫队和农民协会,建立苏维埃政府,开展游击战争、肃清反动武装,广泛动员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实行土地革命”等有关根据地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作出10条决定,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针与任务。
会后,鉴于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条件尚不具备,即成立了商城县临时办事处。由徐其虚、詹谷堂分任正副主任,作为商城县临时革命政府,统一领导商南赤区的农民运动。同时,在各区、乡建立农民委员会,行使革命政权职能。
根据文昌宫会议的部署,各方面的负责人各司其职、积极行动。设立学兵团和建军需处、医院、兵工厂及其他工作任务都相继得到了落实。参加起义的农民自卫军和联庄队成员一部分参加了红三十二师的主力部队,一部分组建成地方革命武装商南游击队。
文昌宫会议明确了红三十二师的初步目标任务,为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皖西革命根据地,进而建立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会后,我们党就带领广大军民不断扩大武装力量,迅速建立人民政权,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创建了以南溪、斑竹园为中心的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与红三十三师共同创建了皖西革命根据地,随后。这两块革命根据地与红三十一师创建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联成一体,形成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其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
三、立夏节起义胜利后建立的红三十二师,是大别山区建立较早的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一军、第四军、第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一、七十七、七十八集团军的重要源头之一,奠定了“金寨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的坚实基础。
立夏节起义之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是金寨境内诞生的第一支主力红军队伍。这支红军队伍英勇善战、功勋卓着,在成立的第7天,就成功地打退了商城县民团的进攻,缴获敌人钢枪48支;成立的第10天,就攻下了皖西重镇金家寨,缴获了大量物资和银元;随后,又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会剿”;1929年12月25日,攻下了河南省商城县县城,这是红军在河南省攻下的第一座县城。对此,中共中央“表示无限的欣慰和敬意”。此后,在师长周维炯的带领下,红三十二师转战南北、驰骋疆场,为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皖西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1930年 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三十二师、三十三师、三十一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共中央指挥。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11月7日,红四军与同在金寨境内成立的红二十五军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抗战时期,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与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一、七十七、七十八集团军有着渊源血脉关系。
由此可见,立夏节起义所诞生的红三十二师不仅是大别山区组建最早的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一军、第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十一、七十七、七十八集团军的重要源头之一,奠定了“金寨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的坚实基础。
四、立夏节起义的胜利,坚定了大别山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立夏节起义胜利后成立的红三十二师倾力支持皖西人民取得了六霍起义的全面胜利,帮助红三十三师开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
根据文昌宫会议的要求,红三十二师在打退王继亚民团的进攻、取得首战告捷后,立即跨省东征(由河南省商城县向安徽省皖西地区)邻近的皖西地区,并接连取得智取南庄畈六保联络自卫团、攻打金家寨、支援流波暴动和西镇暴动等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9年11月8日,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领导下,以六安独山暴动为标志,六霍起义进入了全面爆发阶段。此间,红三十二师应邀再次东征皖西地区,大力支援六霍起义。
西镇地区时属霍山县管辖,包括今金寨县的燕子河地区和霍山县的漫水河地区,反动统治势力比较强大。反动的西镇事务所秘密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区范围内逮捕共产党人和农民协会骨干,他们疯狂叫嚣、公开指明“燕子河一带可杀的有190多家”。为抢在敌人屠杀的前面先发制人,确保西镇起义胜利,中共西镇党组织派人前往丁家埠请求红三十二师支援。
11月19日,师长周维炯亲率红军80多人,一路急行军,于午夜赶到燕子河,与徐育三、刘仁辅等率领的100多名赤卫军会合后并肩战斗。前后三天时间,整个西镇地区反动势力几乎被全部消灭,地主豪绅纷纷逃往霍山县城,方圆百里被农民武装胜利占领。
西镇地区武装起义的胜利,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30年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和中共霍山县委同时迁往燕子河闻家店的灵岩寺办公,领导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西镇成为皖西地区的革命中心区域和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决定成立红三十三师后,红三十二师继续对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其协同作战,联合攻打霍山县城,共同开创了皖西革命根据地。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六霍起义的胜利、红三十三师的建立和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与发展,均与红三十二师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紧密相连。
五、立夏节起义胜利后,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全面发展,创作了以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为杰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化作品。
六、立夏节起义胜利后组建的红三十二师及其后来的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在豫东南、皖西、鄂豫皖及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在红四方面军的西征、长征和抗击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为我党我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据不完全统计,从红三十二师及其渊源部队走出来的红军指战员中、有21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分别是:徐立清、陈先瑞、陶勇、曾绍山4位中将,马琮璜、王远芬、方子翼、方升普等17位开国少将。此外,还有王清生、邓忠国、石显贵等20多位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
七、立夏节起义的胜利、红32师的建立与发展以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与壮大,为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的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许多做法和经验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贯彻落实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六大精神、研究确定起义的原则、讨论制定起义的方案、安排部署起义的任务,直至起义细节的策划与对策,各暴动点的起义步骤、方式,均由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研究决定,然后交各支部和党员同志负责带头贯彻落实,“一切由党组织决定、一切听党组织安排,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起义胜利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和最成功经验。
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盲目主义,汲取失败教训”,也是起义胜利成功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早期,上级党组织要求商城县委及早的举行暴动。县委认为当时的条件不具备,便积极向上级反映,要求实行“积极准备、待机而动”;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决定立即调整起义时间,提前发动武装暴动,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做法都是起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是始终坚持统一战线。立夏节起义之前,我们党的一些基层组织就很注重发挥一些开明乡绅的作用,在他们家里开会、研究问题,接受他们的一些帮助和支持。高度重视“兵运”工作,安排部分党员提前打入国民党民团内部、掌握起义的主动权,采取“兵运和民运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武装暴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我们党早期统战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也是确保起义胜利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是始终坚持靠前指挥。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常常是身先士卒、拼打在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陷阵,带出全师一往无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良作风。这也是确保起义胜利成功、队五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和成功经验。
五是始终坚持一心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群众路线,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之所需……这些都是豫东南、皖西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红三十二师、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不断壮大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此外,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军;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牺牲奉献等,均在立夏节起义和红三十二师的建立与发展以及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这些成功的经验中,有许多做法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不断汲取,团结人民群众、凝聚发展合力,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裕美丽、文明和谐而不懈努力、永远奋斗!
(此文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共六安市委联合面向全国开展的“纪念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胜利90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中,得分最高、获一等奖。作者:胡遵远 单位职务:中共金寨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主任)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