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这家公司通过银行、房地产中介搞到大批客户的联系方式,然后每个员工就不停地打骚扰电话。这个公司经验丰富的员工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打2000个电话。想想看,这些人锲而不舍地一天会打出多少推销电话?即使绝大多数人都会很快挂断电话,但是总会出现个别的人,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因放松警惕,而被这些不法的公司推销成功,进而上当受骗。
如今,每天接到不知名的推销电话;或者是打开邮箱、手机短信就接到商家的推销广告,这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几乎每个人的信息都在现实生活里被彻底“裸奔”了,而且愈发不可收拾。应当说,泄露、滥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生活中一大严重的公害,不但极大地侵犯了公民个人隐私,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国家大数据的安全。
其实,这种靠打电话推销的公司,在每个地方都有不少。这种公司一般都是房地产、信贷、保健品公司。而他们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途径都是有专业的公司或者不法分子在向他们兜售。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你买、租一次房,或者在银行办理有关信用卡手续,或者买一次汽车、住过一次医院,在电商平台买过一次物品,在以后的日子里,你都会断断续续地接到各类推销电话,让人不胜其烦。
稍微关注时事的人都还会记得,近年来,大规模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屡屡发生,有的还轰动一时。但是,对这类事件的处理力度,似乎还没有达到彻底震慑住那些继续从事侵犯公民信息的机构和个人。
去年11月,万豪国际集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其旗下喜达屋酒店的客房预订数据库被黑客入侵,约5亿名客人的信息或被泄露。媒体还曾披露公安部破获一起盗卖泄露50亿条公民信息的特大案件,浙江温州瓯海警方截获了百万张“手持身份证照”非法买卖案件。
有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6年之间,我国涉及金融、保险、零售商以及其他企业的数据泄露事件总共有950起,其中大约有2亿4450万条数据受到了影响。
同被媒体披露出来的、相关部门查处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相比,现实生活中,公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盗用的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笔者认识的一个熟人,其银行卡被不法分子盗用复制,损失几万元,至今还没有破案,犯罪嫌疑人依然逍遥法外。
那么,对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以及被侵权,难道就无法可依了吗?事实上,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现行法律法规可谓不少。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呈现出分散立法的趋势,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规范互联网信息规定、医疗信息规定、个人信用管理办法等。
其中,刑法第286条规定对大量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两高也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近期工信部、国家网信办、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委员会都分别就个人信息作出了最新的规定。
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都缺少操作性强的处罚规定和细化的规程,保护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因此,权威细化、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到了呼之欲出的局面。
今天的中国,面对互联网的崛起,面对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社会。没有人不被这数字中国浪潮所裹挟。因此,全面加大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以为,专门的法律出台越早,整个社会在此方面交出的学费就会越少,国家的数字化进程就会更加快速。 (法治周末 赵强 作者系时评人)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