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2019-9-8 21:52:48 发自江苏

本站群第一用户 微博 只看楼主 01030

融合站点 - 私人主页 - 专栏文集 - 监督评点 - 我的信箱
  金寨扶贫纪事

  2019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岢岚县赵家洼村整村搬迁后,老百姓就业有没有着落?”“金寨县什么时候能脱贫摘帽?”座谈会上,总书记多次插话,询问他考察过的金寨等地的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一直让总书记念念不忘的安徽省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历史灿烂辉煌、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丰富多彩。然而,政治上的光荣没能和经济上的发展“同频共进”。长期以来,金寨一直在国家重点贫困县行列中徘徊。1978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99%。

  改革开放以来,金寨县始终把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通过采取救剂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等多种措施,到200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12万人。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以此为标志,金寨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精准式扶贫阶段”。当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23万户、13万人(包括返贫人口),重点贫困村71个,贫困发生率为22.1%。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亲自深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困难农户,与群众促膝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和生产生活情况,关心群众的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具体问题。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这次是专门来看望大家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几年来,金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68万老区人民,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的规定,时刻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记在心里,反复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视察金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式并举抓扶贫、千方百计拔“穷”根,探索了一条条符合金寨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有人这样形容金寨目前的脱贫攻坚形势:“筞源地里擂战鼓,发源地里再攻坚,大别山区金寨县,千军万马战犹酣”。2014年以来,在金寨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擂响了鼓舞老区人民与贫困进行决战的声声战鼓;勤劳勇敢的金寨人民也在连续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向着贫困这个“顽症”和“堡垒”发起总攻、进行决战。

  面对从这场全民皆兵、决战决胜的脱贫攻坚战,笔者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写什么“鸿篇巨着”,只能从中选取几朵迷人的浪花、几个感人的故事献给广大的读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部分:昨天的金寨---穷得让人难以想象、难以相信

  【故事一】1977年的金寨,穷得让省委书记万里“痛下决心抓改革”,全国农村改革的大幕由此缓缓拉开。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当年,作为整个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是由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江淮大地上拉开序幕的!而促使他痛下决心、改弦更张抓农村改革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在金寨的一次泪流满面的走访和调查。说直白一点,就是金寨穷得让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以至让他改变初衷、开始改革。

  1977年11月7日,刚到安徽上任不久的万里前往金寨县调查走访。中午,万里一行在食堂里吃了一顿便餐后,便翻山越岭,深入到金寨县的边远山区,想到一些当年的老红军和烈士的家中去访问。

  翻过大山,伫立山顶,几幢房子没有规则地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负责带路的县委办王主任用手一指,说,“前方就是,靠近那棵大树下面就是一家老红军。”

  老爷子躺在门口的地上晒太阳。王主任走上前去,说,“老人家,这是省里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人目无表情,只是坐了起来。

  万里问老人家,“你们村红军烈属、军属有几户?”老人说有7家。

  “你家是吗?”老人说:“我爹死时才惨哩,我才13岁。收尸时一条大腿还被狗吃了。”

  “现在家里几口人吃饭?”老人说:“4口,我和我屋里头(爱人),还有两个没过门的闺女。”

  “生产队里一年能分多少粮食?”老人伸出三个指头,“每人每年不到300斤。”

  “这300斤粮食能吃多长时间?”老人说: “瓜菜一起吃、省着吃,顶多能吃9个月。其余3个月就要饿肚子啦。”

  “你家现在一天吃几顿饭?”

  “一顿。”老人说。

  “你吃了没有?”老人点点头,说是吃过了。

  望着老人严重缺血的面孔,万里缓缓地站了起来,老人下意识地说,屋里坐吧?万里说,我要看看你的家。

  老人推开了门,告诉家里人说有客人来了。

  万里进了屋,两眼一扫,只见这家家徒四壁。这边是锅,那边是床。母亲和两个闺女在床上,缩坐在一起。旁边的被子已露出了棉絮。

  老人说,“客人来了,烧锅茶么!”母亲正要起身,忽然想起自己和女儿没穿裤子。原来他们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在了老头的身上。

  母亲起身的一瞬间也让万里和同行人尴尬万分。借机转到灶台旁,他揭开锅盖,里面是菜粥,一股发了霉的刺鼻的味儿直冲他来。万里紧锁双眉,从这家出来,他一言不发。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我们再看看另一家吧?”万里向王主任提议。

  王主任又把万里领到一家红军老战士家。

  这家老红军姓陈。老陈14岁参加工农红军,膝下无儿无女,时下已经71岁,他与小他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两位老人骨瘦如柴,手臂上的青筋鼓得老高,脸颊像核桃似的,营养极其不良。70岁的人长得比80岁的人还显老。

  老人对前来的万里说,“前天不知吃了什么树叶子,五天没有大便,多亏老太婆用树棍,硬是把石子般的粪蛋从肛门里一点一点地给抠了出来,要不然今天还见不到你们哩!”

  万里问粮食还能吃多长时间?老人叹了口气:“不说了,说起来丢人。我这么捉摸着,民国那时很苦,也没有我们现在苦哇!那时我们革国民党的命,革日本鬼子的命,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现在倒像革自己的命啦,真是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总盼着这穷日子能过去,因为我相信党,我本身也是党员呵!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就盼着吃顿饱饭,可是现实却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呐。你们都是上边的人,给中央反映反映。过了初一,还有十五,我这条命也不长了。”老人说完眼眶中涌出一汪泪水……那泪水中满含着他对中央的一片深情啊!

  从这位老红军家里走出来,万里又来到另外一户农民家。看上去这户农民也是家徒四壁,门窗都是土坯的,见不到一件木器家具。屋中央,坐着一位衣衫破烂的中年妇女,万里便询问她家的情况:“你家几口人哪?”

  中午妇女回话说:“五口,夫妻俩,带三个孩子。”“爱人呢?”万里问。妇女说:“干活去了。”“那三个孩子呢?”“都出去玩了。”

  万里说:“请你把他们喊回来,让我看看。”

  对方面有难色,不肯出门去找。

  万里有些奇怪,在他再三催促下,中年妇女才径直地向锅灶走去,然后无可奈何地揭起锅盖。

  万里这才发现,三个赤身裸体的孩子,都缩在灶膛里!原来烧过饭的锅灶,这时尚有余热,三个没有衣服穿的孩子正好挤在里面御寒。

  万里走出这家茅屋,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他长叹一声:“中央把我派到这个省,我万里也有责任呵!想想我们解放都快28年了,老区还是这样穷,我们对不起老区人民呵,四口人一条裤子、食不果腹,我们何颜以待?问心有愧呀!过去只听说大别山区还很贫穷,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贫穷到这般地步!”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从金寨回到合肥,万里当即主持召开了全省各市县书记会议。他首先谈到自己在金寨县农村调查的感受。他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当年,老娘送儿子、媳妇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参军参战、前仆后继;一个当时只有20多万人的金寨县,当红军、牺牲掉的,就有10万人!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国家?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是,解放以后,我们搞了那么多年建设,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七八岁的姑娘连裤子也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起家的,是农民支持了我们;但是进了城,我们有些人就把农民这个母亲给忘了!”

  他说,他不能容忍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民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首先得想办法让农民有饭吃!否则,连肚子也吃不饱,一切都无从谈起。”

  此后,他又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我们必须改弦更张,”他坚定地说,“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就这样,经过了几上几下,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

  《六条》冲破了种种禁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1978年2月,《人民日报》在一版显着位置以《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为题发表通讯、介绍《六条》。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大部分地区八、九个月没有下雨。这场大旱,让不少地方秋季无收,秋种也难以进行。面对大旱这一严峻形势,安徽省委于9月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经过讨论,省委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和油菜,并鼓励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荒多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 省委做出的”借地度荒“的决定,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农民自我解缚的勇气,不少地方由借地转为包地,把全部小麦、油菜包到农户去种,由此引发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的典型,是肥西县的山南镇。

  ”包干到户“的典型已经为大家熟知,即安徽小岗村。

  从”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到”借地度荒“,再到”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形式,直至最后形成的”大包干“,安徽的农村改革至此已呈现出具体轮廓。

  此后虽经过多次反复及争论,1980年初,安徽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这使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包产到户在省内有了”户口“。

  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文件指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肯定包产(干)到组、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大包干“终于从安徽地方”户口“变成了全国”户口“。

  【故事二】 1982年的金寨,穷得让2位女红军”甘为金寨鼓与呼“,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早组织从此建立。

  1982年,邓六金(原内务部部长曾山夫人)、陈兰(原副总理邓子恢夫人)两位老红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第一个愿望就是回到当年战斗过的苏皖地区、重游故地。

  一路风尘一路行。她们用了近四十天时间,几乎走遍了当年所到之处:歙县、岩寺、泾县、金寨、天长、宿县、泗洪、双沟、淮安、盐城……她们乐此不疲地走着看着,关注着当年出生入死、支援抗战的老区人民。她们敏锐地发现了许多问题,她们深深地陷入忧虑之中。解放都三十多年了,在这片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老百姓们仍未完全解决温饱,这片土地依然贫瘠!她们晓行夜宿,路过每一个村庄都要停下来,迈进乡间的土房,在那吱呀作响的床板上和大娘交谈、看望乡亲。晚间,听取地方领导的汇报,详细了解老区的发展情况,到十一、二点才休息是常事。

  金寨,这个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地方,当时却是安徽省最穷的一个县。五十年代,国家在这里兴修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移民并村后,很多人衣食无着、被迫返回到原来的住地,无田无房。库区实行封闭管理,连打小鱼、摸虾米充饥的行为也被强行制止,多数人只好在山坡上搭个小竹棚度日,种些芝麻、油菜却无又处销售,只得以挖野菜、挖山笋度日。更有甚者,白天行乞为生,夜晚如野人般地居住在树上栖身,最穷的人家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据说,有近十万人在挨饿,过春节连年夜饭都没得吃。

  听到这些,她们难过得从饭桌边站起身来、流着泪水,感叹道:金寨苦啊!老区人民在挨饿,我们怎能吃得下饭?!不仅老百姓的生活无着落,孩子们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终日与牛羊为伴!因为贫穷,没有姑娘肯嫁到金寨,一些人只得近亲结婚(表兄妹甚至同姓兄妹成婚),导致一些家庭多人弱智,痴呆憨傻的比例整体上也很高;由于山区缺碘,导致发育迟缓的侏儒残疾者随处可见……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她们身心振憾!她们决心,帮助金寨”鼓与呼“:要让金寨尽快摆脱贫困,要让外乡的姑娘自愿来金寨落户,要改善金寨的医疗卫生条件,不能让老区人民继续缺医少药地生活下去了。听说有的家庭几个人共穿一条裤子,平时只能躲在家里不出门,她们含着眼泪将自己为数不多的几件衣物留给了群众……离别时,乡亲们就像当年欢送红军一样将她们送出一程又一程,挥泪惜别、依依不舍……

  在奔波中、在调查时, 邓六金、陈兰她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片无数人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土地上,在这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后面,还有着许多极待解决的问题:老区的建设明显滞后、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力扶持,对这样贫穷的老区、需要有一定力度的倾斜政策。

  一个多月的奔波,使她们大病一场。身体尚未完全康复,次年(1983年)春,她们又风尘仆仆地赶回闽西故乡。在那里,她们同样发现了许多极待解决的问题。回到北京后,她们就如何解决老区问题,反复通电话、或当面商谈,如何才能改善老区群众的生活?怎样才能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经过多次探讨、反复思忖,她们慎重地写下了一份报告,呈送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她们上书总书记:要重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要关注当年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员,告诉他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昨天、没有忘记有功之臣!

  对于她们的倡议,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胡耀邦总书记亲笔写给习仲勋、乔石同志批示:”这些老大姐下乡作调查,很不容易,要适当鼓励。“她们的《回乡见闻》(即:她们的报告)还作为1983年的中央传阅文件下发到各个部委。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前身),国家计委、财政部、民政部、妇联、卫生部等单位分别派出工作组来实地解决问题。山上的小窝棚拆了,移民们搬进了新建成的房屋里,不再惧怕雨雪风霜了;政府专门派来技术员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网箱养鱼;养蚕一条龙、茶叶一条龙,种植木耳、蘑菇、板栗,实行山货深加工;青年人进厂作工巢丝、纺纱、织布,年长者留在家中种桑养蚕……金寨在安徽的经济水平由末位上升了好几位……

  听到老区人民的欢声笑语,得知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两位妈妈的脸上漾起了由衷的喜悦!她们的调查汇报、她们的奔走鼓呼,极大地促进了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出台、加快了支援老区建设的步伐,可谓是开了扶贫工作之先河!此后,许多离退休的老同志相继返回老区,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故事三】 1983年的金寨,穷得让几位老将军”直接上书最高层“,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质性的步伐有此迈开。

  金寨籍老将军陈祥对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高度关注。他说:”悠悠六十载,豢豢壮上心;不使旧貌换新颜,何以慰忠魂“。要使旧貌换新颜,第一步就是要把金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困难情况反映出来,让安徽省党政领导、让党和国家有关部门、让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知道,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金寨的贫穷面貌。陈祥将军反映金寨贫困情况的材料,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份,是他和林维先、汪少川、夏云飞、朱国栋、徐其昌等6位金寨籍的老红军、老将军联名,于1983年3月20日写给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信。

  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

  不久前,我们读了省民政厅调查组李灏同志等写的一份《关于金寨县当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调查报告》,真是感触万千。我们几个都是出生在金寨县,是在金寨人民的哺育下长大的。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我们先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又在十年内战的炮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五十多年过去了,祖国河山,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以来,劳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过上了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生活;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农村经济实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方针,全国广大农村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这些红军战士莫不为此而欢欣鼓舞。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们更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而感到欣慰和自豪。虽然我们都年逾花甲,先后退到了二线、三线,但是我们要以胡耀邦同志给杨绍曾同志的复信为指针,在参加革命的”新阶段“努力当好”先行者“,牢固树立八十年代的”幸福观“,做到:春蚕犹生即吐丝,残烛不灭犹放光,为实现四化继续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当我们读了调查组的《报告》之后,从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当年的金寨人民,同我们党和工农红军,真可说是生死与共,相依为命。这里的人民为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付出过极大的牺牲。在过去的漫长征途中,他们没有落后过。而如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建国三十三年后的八十年代,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严重困难户的人数高达”五万五千四百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他们”吃粮靠回销,用钱靠救济,生活靠贷款“,其中还有闻名全县的”三欠“队和”三个一“的极端困难户(以上例子引自《报告》)……

  我们认为造成金寨人民贫困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略)。

  《报告》所分析的四条”长期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调查组所提的”发挥山区特点和优势,把金寨生产搞上去“和”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切合实际的。我们殷切期望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能笑纳忠谏,为革命老区金寨人民造福及早作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金寨人民长期贫困的问题。

  此 致

  革命的敬礼

  林维先  陈  祥  汪少川

  夏云飞  朱国栋  徐其昌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日

  为了使这封信产生更大的影响,陈祥将军又请战争年代曾长期在皖西工作的郭述申和金寨籍中将陈先瑞两位老同志,将他们这封转送当时的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于是, 这两位老同志又写了这么一封信。

  胡耀邦、紫阳同志:

  今年三月,林维先、汪少川、朱国栋、陈祥、夏云飞、徐其昌等六位老同志,给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反映了他们对安徽省民政厅调查组《关于金寨县当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调查报告》的看法和建议。这封信,体现了这些老红军战士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关切。他们渴望老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能够早日摆脱贫困,尽快开创山区建设的新局面。

  金寨是红军三十二师、三十三师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付出极大的牺牲。十年土地革命,敌人在此制造了大片无人区,经济遭受严重摧残;建国以后,又因国家在此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了十万亩良田和大片山地,当地人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安排;加上在一九五八年以来,农村经济政策长期受到左倾思想影响,使山区经济作物再次遭到破坏,元气大伤,恢复较慢。

  根据广大红军战士和我们自己的了解,万里同志、张劲夫同志先后在皖任职期间,都对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给予过很大的关注,他们都亲自去金寨老区作过实地考察,探望过那里的人民,并先后对困难户进行过救济,当地的人民解放军也曾在物质上给金寨人民以某些支援。但从《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来看,要解决金寨县老区人民的贫困,没有中央对省的支持和配合,三、五年内是很难奏效的。为此,我们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请水电部、民政部,农林两部及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对安徽省民政厅的《调查报告》进行核实,并对报告中提出的”发挥山区特点和优势,把金寨生产搞上去的合理建议,予以支持(如报告中提出从梅山、响洪甸水库发电收入中每度提取二分,每年约三百万元;从两库年放水费中,每方提取一厘五,每年约三百万至四百五十万元,两项合计每年有六百万至七百五十万元,交金寨县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使用。这个办法是否可以考虑试行)。

  我们相信,金寨老区人民是有觉悟的。他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县两级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下,一定会振奋革命精神,更加努力苦干,把贫困的老区建设成为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山村,为革命先烈争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建议,当否,请批示。

  此  致

  敬礼!

  郭述申    陈先瑞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于1983年12月8日,将郭述申、陈先瑞两同志的信件上批示给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12月10日,田纪云又将此件批转给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李瑞山:

  送上耀邦同志批件请阅,并请你根据耀邦同志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的意见。

  田纪云

  12月10日

  五天之后,李瑞山同志批示道:

  告:农、林、水、财、民几个部,由经委农业局一个同志牵头,去安徽调查一下,抽时间召省地县同志来谈一谈。

  李瑞山

  12月15日

  在6位老红军、老将军给安徽和中央领导写信的同时,金寨籍的老将军林彬也于1983年5月25日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时任园务委员的张劲夫,写了反映金寨情况的长信;1983年12月26日给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黄璜及省各位领导,写了反映金寨情况及提出建设建议的长信。金寨籍的老红军、时任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的朱国栋,也于1984年2月l6日给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写了反映金寨情况及提出建设建议的长信。对于这些,金寨干群把它统称为“将军上书”。这些“上书”引起了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激起了一股巨大的波澜。

  在“将军上书”的推动下,I984年2月,“国家及省、地赴金寨县调查组”到金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调查组由国家经委农业局、财政部预算司、水电部财务司、林业部造林经营司、农牧渔业部农业局、民政部农救司和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省林业厅林政处、省民政厅生救办公室,省水利厅农水处、省水利厅汁划基建处及中共六安地委等12个单位委派的13位领导和专家组成,可谓规格高、阵势大。

  调查组先后听取了有关领导和单位的情况汇报,并深入梅山、响洪甸两个水库库区和斑竹园高寒山区共6个区、12个乡、16个村、25个村民组、142户进行细致的调查,通过参观现场、开座谈会,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等方式方法,“基本摸清了(金寨)情况,并就老区贫困县应采取的生产方针、政策和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的办法,同安徽省委、六安地委、金寨县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具体研究”,形成了一份题为《关于解决金寨县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的意见》的长篇报告:第一部分为“金寨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为“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生产方针”。第三部分为“继续放宽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第四部分为“妥善解决库区遗留问题”。

  田纪云同志批示了这份报告后,很是兴奋。历史的事实证明,李瑞山在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是对的,金寨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经济、迅速改善生活的宽广之路。

  第二部分:今日的金寨---发展得让人拍手称快、连声喝彩

  【故事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这是几乎人人皆知的故事。

  2016年4月24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平当年56岁,与身体残疾的妻子住在光线昏暗的老宅里。习总书记突然来到他家,与他们亲切交谈。“身体还好吗?”“这个季节屋里还有点冷吧?”“家里种几亩地?”“种的茶叶几年能有收获?”“养了几头猪?”“猪肉价格还可以吧?”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村干部递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后,“移民直补”、“公益

  林补贴”、“计生奖励”、“劳务收入”……总书记一边念着表格上的项目,一边向陈泽平了解贫困户搬迁等支出和补贴情况,问他愿不愿意搬迁到山下去。陈泽平高兴地说:“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

  走出陈泽平家,习总书记又来到村民汪能保家。总书记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热情地说:“老汪,你好,我来看望你们!”汪能保激动不已:“做梦都没想到您会到我家来,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带来好多福分啊!”习总书记拿过他家的《扶贫手册》,从第一页开始翻阅,了解致贫原因、扶贫措施、脱贫进展等情况。听说老汪的爱人患有高血压,一年要花两三千块药费。总书记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要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走出汪能保家,总书记又走访了汪达伟、汪达开、陈泽申3个农户。乡村干部沿途向总书记介绍了茶园、鱼塘、光伏电站等扶贫项目,总书记一一询问生产经营、成本效益,同大家一起算脱贫时间账。

  村民陈泽申家的小院里,正中间摆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筛子花生,旁边是一圈椅子。习总书记就在这里坐下来与乡亲们座谈。“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的孙子都读到高三了。”听说陈泽申的孙子即将高考,总书记详细询问孩子学习情况。他说,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就会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地保障。听说村民汪於常兴办“农家乐”,有了致富门路。总书记便问他:“来的人多吗?是每天都有人来,还是逢年过节才有人来? ”“主要是双休日来客人。”“主要是哪里人? ”“都是城里人。”听说前一天,他家来了6批客人,赚了一笔不少的钱,总书记高兴地笑了。

  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向总书记讲述自己的扶贫历程后,说:“村里现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415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习总书记问她:“像光伏扶贫这样的产业化扶贫措施,还有哪些? ”“还有茶叶、旅游、养殖。”“这些措施是长期的吧?”“是的。”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总书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这次是专门来看望大家的。从北京坐了1个半小时的飞机到合肥,又坐了1个半小时的汽车到金寨,中饭后再坐1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你们这里,目的就是要了解农村扶贫特别是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真实情况。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总书记亲临金寨考察,无疑是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对金寨发展的高度重视!从史河南北到淠河两岸、从天堂寨脚下到金刚台山上,68万老区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欢呼雀跃!总书记那心系老区的深厚情感、亲民爱民的拳拳之心、脱贫攻坚的殷殷重托、风夙在公的公仆精神……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不竭的动力,一直鼓舞着金寨人民奋发图强、顽强拼搏,一直激励着老区儿女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发!

  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陈泽申家的小院里指出:扶贫要精准,不可“拿手榴弹炸跳蚤”,实现小康不能少了老区。陈泽申当时就坐在总书记的身旁。“总书记非常和善,我也不紧张,有啥说啥。”临走前,陈泽申还专门准备了一盘自己种的花生和樱桃,一直送到总书记乘坐的汽车上。“总书记很客气,笑着摘了两颗尝了尝。”

  余静说,在座谈会上,总书记讲得最多的就是精准扶贫,提的要求十分精辟。大湾村民兵营长汪建国是村里的扶贫包保干部,那天下午一直陪同总书记走访贫困户、参加座谈。“老百姓家的每个细节,总书记都问得很仔细、听得很认真。问的是一个个朴实而又具体的民生问题,让我们觉到暖入人心。”说起当时的情形,汪建国至今仍然是历历在目。“总书记讲的都是家常话,老百姓一听就懂。”

  “真没想到,总书记离那么远还来看我们。”想起总书记的亲切与随和,汪能保等人言语中是满满的喜悦与幸福。“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总书记,那一天,总书记真真切切地站在我们眼前了,平易近人的感觉让我紧张的心情很快就得到了平缓,就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

  2016年以来,大湾村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通过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光伏脱贫、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的既定目标,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

  这里,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湾村的扶贫历程、追踪一下大湾村的脱贫足迹,感受一下老区人民脱贫攻坚的艰辛、分享一下老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0一六年】

  5月,大湾村农光互补电站开工建设。该站占地10余亩,总装机273.6kw,总投资218.8万元。年发电量28万千瓦,年收益28万元,入股光伏发电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

  7月,大湾村扶贫安置点开工建设,设计安置村民29户,分大小两种户型。习总书记走访慰问的贫困户陈泽平、汪能保、陈泽申均将入住此处。

  8月16日,总投资30万元的大湾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始实施。

  2016年,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大湾村新屋组新建了一个大型茶厂,总投入1800万元,占地近20亩,吸引了本市“名企”参与,引导村民以茶园流转、销售鲜茶、到茶厂务工等手段增加收入。通过技能培训合格的茶农签订用工协议,每人每年可获得三四千元收入。

  2016年,大湾村铺设了8764米水泥路、畅通了村内外道路,启动了生活环境“三清四拆”工程、综合整治了村庄周边环境,开启了产业脱贫的道路……

  2016年,大湾村脱贫18户、63人。

  【二0一七年】

  1月,大湾组贫困户陈泽平一家率先搬进大湾村扶贫安置点,住进了一套二层楼房里。由于有扶贫专项补助四万(一个人口补助两万)、移民补助三万(一个人口补助一万五千元)、宅基地腾退补偿四万多、危房改造补助二万元等迭加,因此也非但没有负债,反而得到了一万元的补助。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2月,大湾村卫生室开工建设。

  3月,大湾村中心村庄安置点和基湾安置点开工建设。

  5月,习总书记走访慰问的贫困户陈泽申、汪能保也陆续搬进新家。在乡村两级的对接帮扶下,陈泽申、陈泽平等户将自己家的闲置房子交给鸿源集团开发民宿,村集体的两间房屋也一并交由鸿源集团装修开发民宿。

  5月5日,大湾村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开工。

  8月,县委、县政府投资4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竣工。

  10月18日,大湾村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贫困户陈泽申、陈泽平、汪能保等一大早就赶到村委会,与村民们一起守候在电视前,等待着党的十九大开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听到电视里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大湾村说过的这段熟悉的话,陈泽申非常激动,他说:“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家来,关心我的生活,今年我搬进了新楼房,又搞起了养殖,我今年肯定能脱贫!

  10月24日,大湾村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项目成交。

  2017年,大湾村修通干冲、汪湾、朱湾、基湾等8.4公里水泥路,修建文明公厕7所、分户改厕100户,街道两边污水处理管道900 米,危房改造62户,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在基湾组新建一个100立方的蓄水池,在基湾、杜榜、姚湾等10个居民组铺设自来水管网4800余米,在干冲组新建一个9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自来水管网 5000 米,使420户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017年,大湾村脱贫31户、105人。

  【二0一八年】

  1月8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我有传家宝》栏目组在大湾组拍摄节目。

  1月20日,古井集团在大湾村举行”古井贡扶贫温暖爱心工程“启动仪式。古井集团向大湾村捐赠了20万元”大湾村·古井贡扶贫温暖爱心工程“建设基金。

  3月1日,帮扶单位县中医医院在大湾村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向大湾村捐赠8万元、用心支持温暖工程项目。

  4月,总投资30万元的花石乡大湾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始开工建设。

  4月,总投资21.8万元的花石乡大湾村基湾安置点污水处理项目开始建设。

  6月14日,总投资约305万元的大湾村大湾组古民居(汪家祖宅)修缮工程开始建设。

  9月,市县领导在大湾村调研时召开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建议,计划在大湾村建设旅游接待中心、农产品展示促销中心等,确保大湾村群众能够牵住乡村旅游的牛鼻子、让脱贫攻坚无缝衔接乡村振兴计划。

  12月13日,总投资约556万元的大湾村旅游栈道项目,开。

  2018年,大湾村脱贫86户、200人,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的既定目标。

  【二0一九年】

  1月,大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2月1日,大湾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点赞新时代,追梦新征程“春节联欢会顺利举行,忙碌了一年的大湾村村民舞起狮子、划起旱船,唱起歌、跳起舞,辞旧迎新、欢度春节。

  3月,大湾村幼儿园项目开工建设。

  3月6日,在大湾村委会举行”安徽省中德合作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示范村“揭牌仪式。

  3月26日,总价值168.7万元的大湾十里漂流旅游综合项目开始建设。

  4月,总投资230万元的花石乡大湾村游客接待中心项目开始建设。

  4月,总投资137.2万元的花石乡大湾村茶园扶贫定制项目开工建设。

  4月,总投资168万元的花石乡大湾村汪湾水泥路工程项目开始建设建设开工。

  4月,大湾村开通了5G信号,是安徽省首个”5G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习总书记到大湾村视察已经三年了。记得还是在2017年的4月25日,我们曾经专门去过一次大湾村。当时,我们就感到:虽然只是隔了一年的时间,但是,村里变化却是很大的。

  因老伴残疾等原因而致贫的陈泽平,过去,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忙个不停,也没什么收入。但是,总书记来了之后,他家却第一个住上了小洋楼。余静介绍说,村里安置点的小洋楼是由政府统一集中修建的。设计是根据陈泽平的家庭情况来确定的。他家两口人可以领到扶贫搬迁款4万元,移民搬迁款3万元,危房改造加重度残疾补贴2万元,此外腾退房屋宅改项目又补偿了几万元,总共加起来,陈泽平一家共得到补助资金10多万元。除了付清购买小洋楼的钱款外,还有多余的钱款用来进行简单的装修。

  陈泽平的新家二楼有两间房。他说,其中一间是他和老伴住,另一间则出租给一家旅游公司,用作发展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旅游,“这也是政府为我们想到的另一种增收方式”。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多渠道地为陈泽平一家提供了帮扶。在就业方面,他们为陈泽平安排了护林员的工作,月工资500元;在产业方面,由政府提供茶苗3000株,种植茶叶一亩以及养猪一头;在兜底扶贫方面,他们为其申报了B类低保,金融方面则借用公益金5000元帮其入股参与光伏发电,健康方面为其夫妻2人缴纳了240元新农合和1000元补充医疗保险。

  陈泽申与孙子两人相依为命,一度生活十分艰难。村里得知后,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从几个方面想方设法地增加他的家庭收入。“陈泽申家也有3亩茶地流转收入,他还养了15只羊,去年仅卖羊就获得了8000多元收入,另外村里还安排他当保洁员,每天打扫一下村里公路的卫生,每月也有固定的收益”,扶贫队长余静介绍说,正是从多方面想办法,所以帮扶效果特别明显。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三年过去了,2019年的5月,笔者又一次去了大湾村,那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畅通无阻的水泥路,联通了山村内外;一座273.6KW光伏电站早已投入使用;村里启动了“三清四拆”,对村庄沿线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村民们住进了现代化的移民新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茶产业扶贫车间正式启动,开启了产业脱贫的新征程;乡村旅游景点初具雏形,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陈泽申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家2015年收入不到3000元,他希望2016年能收入5000到6000元。没想到的是,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扶持下,他家的收入快速提升,2016年就达到了2万元、2017年达到3万元、2018年达到4万元。“这4万元是从那些方面挣来的呢”?当我们好奇地询问时,陈泽申则自豪地说:养鸡养羊收入8000元,种植开麻、伏苓等中药材收入3000元,在茶厂打工一年收入2万左右,在村里做保洁员每个月500元,农闲时在工地做小工一天是150元,就这几笔加起来就超过4万元了!陈泽申激动地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向总书记报告:“您来过这两年大湾村的变化可大了!”

  如今,陈泽申走路带着风、说话含着笑、干事铆足劲。 他告诉我们,“我家去年收入很是可观,我是村里第一个主动申请要求摘帽的贫困户。”去年,陈泽申还成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农民形象的代言人。陈泽申说,“现在的家庭收入非常稳定、生活有保障,我们不愁吃穿了。不仅家里变化大、包括整个大湾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都住上了”小洋房“,村里通上了自来水,乡村旅游蓬勃兴起,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一个样,幸福的事儿说不完、道不尽。

  三年前,余静向总书记表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三年来,余静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自己的承诺,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帮扶”组合“,大湾村2016年脱贫18户63人,2017年脱贫31户105人,2018年脱贫86户200人,如期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的既定目标。

  【故事五】 金寨人的奋发崛起---让人听后格外高兴的故事。

  张传峰,金寨县汤家汇镇竹畈村人,今年30多岁,身高却只有1米4。然而,身残志坚的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一直在拼搏奋斗。如今,张传峰不仅实现了脱贫,年收入达到数十万元,而且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达人“。

  2000年初中毕业后,张传峰也想着和别人一样到大城市去闯一闯,到外面去打工赚钱;也想着为年迈的父母分忧解难,能过上好日子。但由于身体原因,个子矮、体质差,张传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出门打工赚钱,看着同龄的伙伴们风风光光地开着小汽车,心里也曾悲观和失落,也曾感叹命运的不公。

  因为缺少劳动力,2014年,张传峰家被评为贫困户。这一年,张传峰在心里默默定下目标,一定要摘掉贫困帽,让父母和孩子过上好日子。

  张传峰说:”2014年,我看到有人养羊收入还不错,就和父母商议,东拼西凑借了1万块钱,买了22只小羊羔,自己动手用木条钉了一间30平方米的羊舍,开始当起了羊倌。“

  2015年,张传峰家的羊越来越多。张传峰用政府为他申请的10万元的创业扶贫贴息贷款,扩建了羊场,又买了二十几只种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到2015年底,张传峰家的羊群发展到300多只。

  苍天不负有心人。2016年,张传峰家不仅山羊养殖发展得顺风顺水,他还用前一年卖羊的钱购买了2000多只黑鸡和300多只鸭苗,2016年纯收入就超12万元。”金寨县农发委还奖励了我5000元,我还参加了光伏入股分红。这一年,我家一举把贫困户的帽子甩得远远的。只要肯努力,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2017年,汤家汇镇立足红色资源大镇的实际,在着力开发”红色“产业的同时,还积极走融合发展之路,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在镇内唯一的一条”红军街“的基础上创建”电商“特色小镇。张传峰抓住机遇,立即在”红军街“里租了两间门面房,并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开始试着通过”微商“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结果,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张传峰的电商业务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不久他就在淘宝上开了网店,还和别人合伙成立了金寨县”香尖土特产公司“。

  由此,张传峰不仅自己找到了一条稳定脱贫走上富裕的路子,还从一个贫困户变为一个能够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的”小能人“。他不仅卖自家的农产品,还帮助其他贫困户销售蜂蜜、土鸡蛋、粉丝、葛粉、挂面、黑毛猪肉等农产品。张传峰因此被评为”2017年度金寨县十佳产业扶贫带头人“。

  2018年,汤家汇镇成立了电商协会,张传峰又从个人”单打独斗“发展为抱团发展。这一年,张传峰自己做养殖和电商的销售收入就有380多万元,同时,还帮助100多个贫困户销售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农产品。

  ”现在政府在各方面都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路千万条,要脱贫千万不能‘等靠要’,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张传峰说,今后他将继续做好电商、发展产业,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脱贫。

  张传峰不过是金寨人民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他的脱贫致富事迹,既是政策扶持、技术扶持的结果,也是他自食其力、奋发向上的结果,更是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三产的真人实例。

  金寨地处鄂豫皖三省的结合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4日视察金寨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金寨人民擦亮红色名片、做大红色文章、发展红色旅游的强大动力。

金寨扶贫纪事:昨天穷得难以想象,今日发展让人称快

  近年来,以汤家汇镇为代表的有关乡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品牌。金寨县委、县政府更是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宣传、利用工作。三年来,他们认真开展了革命遗址遗迹和重点红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精心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建设了一大批与红色旅游发展配套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大力支持旅游区、公路沿线的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鼓励他们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现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2018年,全县的红色旅游接待游客400.49万人次,创综合收入12.67亿元,全县共有20万人分享了红色旅游带来的果实。

  在认真抓好红色开发的同时,金寨县还特别注重推动绿色旅游、全域旅游的大发展、快发展。境内现已建设成5A景区1个、4A景区6个、3A景区5个。2018年全县共接待各类游客1018.9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0.33亿元,分别比2016年的754万人次、30亿元增长35.2%和34.4%。

  上述这些,只是金寨县近年来实施的红色扶贫、旅游扶贫、三产扶贫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了确保老区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几年来,金寨县在脱贫攻坚方面,想尽了千方百计、使尽了百计千方,主要通过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实现增收脱贫的:一是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打通脱贫致富道;二是头雁引领、技术支撑,扶贫扶困先富脑;三是金色为先、绿色为要、红色为本,多路并进增收入;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出台兜底措施,筑牢脱贫”保障网“;五是单位帮扶到村、干部结对到户,万众一心齐攻坚。在具体工作中,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金寨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准为前提、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两业“为抓手、以”双基“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扶志扶智为根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包括:用好”一座电站“、发展光伏扶贫,发展”一亩田园“、提升产业扶贫,开发”一个岗位“、拓展就业扶贫,开展”一项培训“、增强脱贫技能,共享”一股红利“、多方带动增收,投放”一单保险“、解除发展之忧,保障”一路畅通“、打通脱贫动脉,提供”一份健康“、防范因病返贫,用好”一笔资金“、强化脱贫保障,弘扬”一种精神“、激发脱贫动力。通过几年的集中攻坚,金寨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显着成效。到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8348户、16114人,未出列村只剩下4个,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73%。贫困户的持续增收潜力进一步增强,”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今年以来,金寨县紧扣上级下达的”1.36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4个贫困村出列、高质量的县摘帽“这一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合力攻坚,实现了由重数量向重质量、外生型向内生型、短期型向长期型、单一型向均衡型转变,预计到2019年底可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这个历史性的胜利。

  有人这样形容金寨目前的脱贫攻坚形势:”筞源地里擂战鼓,发源地里再攻坚,大别山区金寨县,千军万马战犹酣“。2014年以来,在金寨这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的土地上,一次又一次地擂响了鼓舞老区人民与贫困进行决战的声声战鼓;勤劳勇敢的金寨人民也在连续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向着贫困这个”顽症“和”堡垒“发起总攻、进行决战。我们坚信,这场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倾力实施的脱贫攻坚决战,一定会决战决胜、大获全胜!原标题:金寨扶贫纪事(作者:胡遵远)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256字符以内



相关主题:

融合站点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站点
  • 专题特色
  • 公益站点
  • 党政机关
  • 团体单位
  • 营业机构
  • 企业集团
  • 商家店铺
  • 个体执业
  • 个人站点
  • 私人主页
  • 辅助节点
  • 资讯摘要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媒体摘要
  • 时事热点
  • 观察瞭望
  • 潮声愿景
  • 世界国际
  • 军事战略
  • 交往合作
  • 政策政务
  • 经济产业
  • 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
  • 综合资讯
  • 宣传报道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部门建设
  • 区域振兴
  • 民主法制
  • 时代精神
  • 时代风采
  • 时代人物
  • 理论实践
  • 改革创新
  • 基层民生
  • 公益慈善
  • 志愿行动
  • 本纪列传
  • 政风行风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作风建设
  • 效能评议
  • 纠风整风
  • 揭露曝光
  • 时风聚焦
  • 风气时评
  • 监督检查
  • 提醒警示
  • 纪检监察
  • 反腐问责
  • 风范表率
  • 案例借鉴
  • 综合分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论坛
  • 时代参考
  • 时代博览
  • 历史大观
  • 学习园地
  • 学术论文
  • 问题研讨
  • 信息公开
  • 文学作品
  • 故事传说
  • 照片图片
  • 视频短剧
  • 专题专栏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潮流时尚
  • 名品名牌
  • 大众生活
  • 兴趣爱好
  • 创业就业
  • 协作共生
  • 拉抬推广
  • 打压限制
  • 会展节庆
  • 特殊主题
  • 自媒专栏
  • 专题集锦
  • 地方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北京论坛
  • 天津论坛
  • 河北论坛
  • 山西论坛
  • 内蒙论坛
  • 辽宁论坛
  • 吉林论坛
  • 龙江论坛
  • 上海论坛
  • 江苏论坛
  • 浙江论坛
  • 安徽论坛
  • 福建论坛
  • 江西论坛
  • 山东论坛
  • 河南论坛
  • 湖北论坛
  • 湖南论坛
  • 广东论坛
  • 广西论坛
  • 海南论坛
  • 重庆论坛
  • 四川论坛
  • 贵州论坛
  • 云南论坛
  • 西藏论坛
  • 陕西论坛
  • 甘肃论坛
  • 青海论坛
  • 宁夏论坛
  • 新疆论坛
  • 台湾论坛
  • 香港论坛
  • 澳门论坛
  • 泛亚论坛
  • 欧洲论坛
  • 非洲论坛
  • 北美论坛
  • 南美论坛
  • 大洋论坛
  • 行业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居民服务
  • 医药卫生
  • 餐饮住宿
  • 金融财税
  • 交通运输
  • 教育培训
  • 人力资源
  • 休闲娱乐
  • 租赁拍卖
  • 批发零售
  • 商务服务
  • 顾问咨询
  • 软件信息
  • 手工零活
  • 纺织服装
  • 鞋帽箱包
  • 珠宝配饰
  • 手机数码
  • 家电办公
  • 家居日用
  • 美妆养护
  • 母婴玩具
  • 轻工食品
  • 体育旅游
  • 家装建材
  • 房屋地产
  • 农林牧渔
  • 文艺文创
  • 媒体出版
  • 五金交化
  • 电子电气
  • 机械设备
  • 车辆船舶
  • 军工航天
  • 能源化工
  • 冶金矿产
  • 安防环保
  • 工程项目
  • 公共管理
  • 行业其他
  • 时代版务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在线发稿
  • 版务规则
  • 共商网是
  • 公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