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在河北邢台市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起恶劣事件:隆尧县报告,该县因检测能力有限,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样本检测。1月14日,该机构在检测尚未完成情况下,故意提前谎报隆尧县31万人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在16日,又报告称发现有阳性样本。
从疫情防控大局来看,这起恶劣事件无疑给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的河北带来了更大压力,两次报告间隔了两天,期间阳性感染者并未被采取措施,给病毒继续传播埋下了隐患,有让长期坚持的防控措施功亏一篑的风险,甚至严重影响到公共卫生安全;对个人而言,谎报阴性耽误了感染者的治疗,无异于是草菅人命。
核酸检测工作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岗哨,本意是“查漏补缺”,是贯彻“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重要前提,对阻截病毒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有一点疏漏。如果这一环节“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为了弥补公立卫生机构检测能力不足的短板,各地都纷纷引入社会力量承担检测工作。这一事件也给各地敲响了警钟,要切实加强对第三方监测机构的评估,并加强检测过程中的监管,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疫情当前,群众要的不是“报喜不报忧”,而是关键信息的知情权。任何的谎报、瞒报行为,不仅会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性投入,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漠视,为疫情防控增堵添乱。发现问题不可怕,最要紧的是尽早公布信息,及时切断传染源,把问题解决好,把范围控制住。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凝聚起全民抗疫的强大力量。(农民日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