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海峡两岸一纸风行的《丑陋的中国人》作者柏杨,其遗孀张香华近日表示,拒绝将该书摘文选入台湾中一国文教材,原因是无法苟同现在台湾教育和新课纲“去中国化”甚至“反中”。她还宣布,因担心“利用其书名来辱华”,依柏杨生前交代,已向两岸出版商声明,2024年版权届满后,将永远停止发行该书。《丑陋的中国人》自1985年出版以来,在两岸三地和海外华人社会引起极大回响,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并不缺乏自省能力。而柏杨写此书的初衷并非丑化贬损自己的民族,只是近年台独势力在台湾大搞“去中国化”,利用该书的一些激烈词句,为数典忘祖造势。柏杨生前已经深恐自己的着作会沦为排斥中国文化乃至民族的口实,叮嘱适时封印出版,正表明其对中华民族的真实情感。
1984年,64岁的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作了一场演讲,深刻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1985年8月,他将此篇演讲稿和数十篇同主题的演讲、杂文、访问在台湾结集出版,即为后来轰动的《丑陋的中国人》。柏杨1949年赴台,经历台湾戒严时期,其人生起伏风波也与台湾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这本书更精确地说,是指他眼中的台湾人,即当时拥有高度“中国人认同”的台湾社会。该书主要内容是反思所谓“中国人的劣根性”,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端总结为“酱缸文化”,在华文世界引起强烈的文化震撼,成为岛内年度畅销书。之后《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出版,引发的热潮甚至超过台湾,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
迎合两岸社会转型思潮,《丑陋的中国人》热销
当时的台湾社会,经济虽已起飞,社会却还处在转型初期,大陆则刚开始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不久,反省传统文化的思潮在两岸蔚然成风,《丑陋的中国人》迎合了这种思潮,一时洛阳纸贵。虽然今天看来,书中一些观点不乏偏激、武断,很多用词过于情绪化。因为柏杨毕竟是传统文人,并无研究现代社会的科学工具和手段,只是“见微知著”,慨叹议论居多。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中国老一辈传统文化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真实态度。从五四运动的“砸烂孔家店”、“废除汉字”主张,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精神胜利法”,再到柏杨的“酱缸文化”,都是基于爱之深责之切的立场,而非自外于民族的侮辱谩骂。正如有评价所言,柏杨杂文“在冷嘲热讽之中,蕴藏着深厚的‘爱’和‘情’。”“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爱之弥深,恨之愈切’,只有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切、对中国人怀有非常高的期望,他才会批判、揭示它的问题所在”。2018年在柏杨逝世10周年举办的“柏杨先生创作与人生学术研讨会”上,张香华忆述初识柏杨时,“深知他多么珍惜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一点,从他生前嘱咐家人当中国人文明有所进步时,就应封印停出《丑陋的中国人》,并在身后将部分骨灰葬在河南故乡,可见一斑。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鲁迅、柏杨,可知中国人从来不缺乏自省精神,这种自省能力甚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是罕见的,一个懂得自省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也绝不会是丑陋的。
柏杨生前与妻子张香华的合照。柏杨2008年去世,享年88岁
知识分子有自省传统,正确民族史观自幼建
自1985年该书出版到2008年柏杨去世这23年,正是原来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台湾,在意识形态的操弄下逐渐从信守传统、到最终蔑弃传统的关键时期。早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教育便已埋下“去中国化”的祸根。在1997年的教科书《认识台湾》中,“我国”便已改成“中国”。陈水扁任内,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被从“中国史”中抽离,而“中国史”则俨然成为“外国史”。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大幅删减国文教科书的文言文比例,更变本加厉地推出新历史课纲,高中历史课本分为“台湾”、“东亚”、“世界”三部分,“中国史”被纳入“东亚史”框架下讨论,内容从原来的1.5册缩减为1册。对此,大陆国台办曾痛批是“图谋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让台湾的年轻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丑陋的中国人》的时代经典意义是难以否认的。惟近年来“台独”势力歪曲书中的思想,将之操弄成“去中国化”的教育工具。正如张香华在拒绝将该书节选纳入台湾中一国文教材时所言,“在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即便读了柏杨的文章,又怎能领会柏杨的精神?”曾长年在台湾从事教育工作的张香华直言,台湾如今的课纲改革,根本是执政者“去中国化”的教学策略,没有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认同前提,收录《丑陋的中国人》其心可议,当初柏杨于1984年发表演讲时,主要针对的演讲对象是成年人,“对于一个还没建立起民族自信的国一(中一)学生而言,并不适合”。对于在民族史观教育中,仍执着于向稚嫩学子灌输“批判性思维”的教育迷思来说,这亦是振聋发聩之言。原标题:柏杨反思传统无罪台独去中国化可鄙(明报社评)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