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高估了自身、低估了对手的意志,而美国要如何有面子地让这场“名字之争”收场,世界都在观望。
立陶宛产的2万多瓶朗姆酒海上漂流逾108天以后,终于在上周抵达台湾基隆港,台湾烟酒公司义气吸纳这批被中国大陆拒于门外的“流浪酒”,但一度让台湾扬眉吐气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却可能撑不了太久了。
虽说撑不了太久,这场博弈的另一主角台湾与幕后玩家美国要怎么收场,也是大问题。
朗姆酒只是半年多来北京与维尔纽斯(立陶宛首都)、台北、华盛顿台前幕后拉锯战的一个符号。比朗姆酒更能凸显双方明争暗怼激烈程度的是“台湾代表处”的命名问题。在北京的强大压力下,据传立陶宛内部已软化,正在讨论把去年11月正式挂牌设立、激怒北京的“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个中文名称,改为与英文名称“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in Lithuania”一致的“驻立陶宛台湾人代表处”。
一字之差,意思就不同了。其实,该代表处的英文名称原本就是用了“Taiwanese”,中文名字却译成“台湾代表处”,不清楚这是立陶宛方面中文水平不佳还是另有原因。无论如何,此举不只是打破了中国大陆邦交国以“台北”之名设立相关代表处的惯例,更有暗示台湾是一个国家之嫌。
北京旋即以立陶宛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破坏政治基础为由,将中立双边关系降格为代办级,并全面限制立陶宛对华的直接进口,连任何包含立陶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产品,都实质性地被中国大陆拒之门外。在立陶宛有零部件生产线的德国车企大受冲击。德国车企巨头已施压立陶宛对北京让步,警告整个行业可能损失数亿欧元。
美国与西方主流舆论多将这场角力解读为北京从大国权力出发,利用自身实力对弱小国家进行政治与经济胁迫。《纽约时报》去年也曾赞许,立陶宛证明小国也能让超级强国头痛;人口不到300万,经济体量只是中国大陆的270分之一的立陶宛没有被北京吓倒,反映出欧洲对中国“战狼外交”的反弹。
几个月后,美媒眼中的这场“大卫对抗巨人”传说仍未见胜负,想象中的“大卫”倒有了想偃旗息鼓的意思。(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韩咏红)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