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个常任理事国放在同一时间框架下观察,更能看出当今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各自对安全焦虑的不同来源。
北京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是今年五常之中最具综合指向的一场。(路透社)
2025年几乎成了“阅兵大年”。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先后排上日程: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巴黎与北京依次登场。阅兵在形式上是军容展示,在政治意义上则是国家叙事、国内动员与对外沟通的叠加。把五个常任理事国放在同一时间框架下观察,更能看出当今国际秩序的重组,与各自对安全焦虑的不同来源。
英国与法国延续欧洲传统,将历史记忆与国家仪式并置。王室与共和象征分别承担凝聚社会的功能,武备并非舞台中心,强调的是制度延续与盟友协同的信息:在大西洋共同体仍为安全基底的前提下,欧洲更重视“规则—价值”的再确认,而非硬件层面的惊艳。
莫斯科的胜利日阅兵延续苏联时代的范式。对于俄罗斯而言,二战记忆不仅是民族叙事的核心部分,更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石。红场上的坦克与导弹、老兵与青年一同出现,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克里姆林宫希望通过这种庄重仪式,把卫国战争的精神转化为当下的政治资源,向国内民众强调团结与牺牲的意义。
然而,在乌克兰战事久拖未决的背景下,莫斯科的这场阅兵,意义更像是一种心理战。对外,它传递的是俄罗斯依旧拥有长期承受压力,维持战略威慑的能力;对内,则试图塑造国家依旧强大、战事可控的印象。然而,在现实中,部分展示的装备已在前线表现平平,或因损耗过大而逐渐减少使用,导致阅兵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战术价值。
华盛顿为陆军建军250周年所办的阅兵则属非常规安排,重在国内层面的认同巩固与军民关系的再陈述。即便外界对演示内容褒贬不一,美国传达的仍是技术驱动、体系联动的长期方向:联合作战、跨军种协同与工业基础韧性,才是它真正的关切。
北京9月3日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是今年五常之中最具综合指向的一场。一方面,它在硬实力上集中展现中国军力的体系化跃升:从远程精确打击、综合防空反导,到无人机群、对陆海空天电网的多域联动,强调的是信息主导、传感—射手闭环与快速决策的作战逻辑;装备层面的无人化、智能化与抗干扰能力,凸显针对未来高强度对抗的备战指向。
另一方面,它在软实力上回到历史叙事本身:以“抗战胜利”命名与纪念,意在对抗近年国际场域中“终战”表述所导致的记忆淡化,将亚洲受害者共同经验重新置于显学位置。
此番阅兵亦具有鲜明的外交色彩。多国领导人到场,使长安街成为一次多边接触的平台。对于处于不同地缘处境的国家而言,参与和观礼既是礼仪,也是政策试探。北京在仪式中安排的次序、话语与议题设置,传达出“欢迎对话、强调稳定,同时保有战略定力”的信号。
把五场阅兵并置来看,分歧在所难免,但共识亦可辨识:一是对产业—科技—国防一体化的重视在上升;二是对危机沟通与风险管控的需求在加深。对亚太国家而言,如何避免安全困境的自我放大,考验各方的定力与技艺。
威慑是沟通,沟通亦是威慑;在秩序重组的过渡期,稳定本身就是一种公共产品。中国通过此次阅兵,同时展示肌肉与记忆,要点不在惊艳世界,而在向世界清晰表达:在历史与现实的两条轴线上,既不回避力量,也不放弃对话。(陈万诚,作者是马来西亚数据工程师、前媒体人)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