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

传统媒体人最讨厌咪蒙,你笑咪蒙太疯癫咪蒙笑你不专业 2017-3-21 21:47:45 发自江苏南京

本站群第一用户 微博 只看楼主 01251

融合站点 - 私人主页 - 专栏文集 - 监督评点 - 我的信箱
  传统媒体人,可能是最讨厌咪蒙的那波人,没有之一。虽然咪蒙曾经当了他们 12 年的同行。

  更刺痛传统媒体人神经的是,一篇《最近有点为北京感到难过》的朋友圈爆款文。文章里故事主角,知名门户网站的员工,觉得北京生活压力太大,已经决定卖掉房子回老家发展。

  从广义的标准来说,知名门户网站已经能算成传统媒体了。

  那边的“天堂”里,咪蒙的新媒体助理们, 93 年的,月薪 5 万。咪蒙的一条广告费 68 万,且必须排队 2 个月。

  “永远在产毒鸡汤,永远有人买单,智商税这种东西要赶紧收啊”。一位好友在朋友圈里评论道。

  好友曾是资深媒体人背景。所以她有这的反应一点也不奇怪。传统媒体人,就像美剧The Newsroom里的男主Will,有坚持。比起流量,传统媒体人会很坚持三观端正、对社会的影响,这才是他们视同生命的东西。

  在传统媒体人的眼里,咪蒙的成功是靠扭曲价值观换来的。

  在这件事上,我是个大奇葩,我可能这两种观点都感受最深的。我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商业杂志《第一财经周刊》做了近三年记者。当时,一财正值巅峰,被业界奉为圭臬。

  后来,我转型去了公司。我运营的公众号“LinkedIn”(以前叫LinkedIn中国)是 2015 年的微信全国 500 强。研究咪蒙的文章和标题,也是我和我的团队的必修课。

  这是我从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角度对咪蒙进行的剖析。

  1.耸动的标题或许并非咪蒙本意

  微信公众号,本质是一个从朋友圈获取流量和粉丝增长的游戏。

  2016 年初,微信后台数据细化了来源分布。公众号会话是指打开公众号阅读的人。

传统媒体人最讨厌咪蒙,你笑咪蒙太疯癫咪蒙笑你不专业

  上图是一篇接近 50 万的小爆款文,其中大部分的流量来自朋友圈。时至今日,爆款文章的流量,依然像张小龙所说的2/ 8 原理:“20%的用户到订阅号里面去挑选内容,然后80%的用户在朋友圈里去阅读这些内容”(原话来自张小龙在 2014 年微信公开课Pro上发表的视频演讲)。

  2.文章想刷屏朋友圈,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1)你的确得有一个好标题。

  好标题增加公众号打开率。它就像App为了日活,给用户的消息推送一样。

  取一个好标题,本身没错,但问题是兼顾内容又引发共鸣的好标题,其实是非常难的。运营LinkedIn,我们基本每天要花 1 个小时,实习生加上全职,5、 6 个人找一个没人的会议室,什么都不做,就想标题。

  但,大部分运营没有那么专业,很多只是业余的运营者,没办法那么投入。大家为了短期的绩效,采取了打兴奋剂的方式,纷纷转身成了耸动的标题党。坚持不起的、内容比较优质的公号,一看情况不妙,也急了。

  最后,演变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朋友圈成了耸动标题的秀场。

  无奈,也无可奈何。在微信的传播生态里,标题必须偏激一点、耸动一点。唯一值得商榷的,只是是否要耸动到咪蒙那种程度。

  2)你的内容必须有情绪。

  因为情绪,用户才会自愿转发到朋友圈。

  它绝不是我胡诌的观点,是OkDork公司的NoahKagan先生,利用美国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BuzzSumo,分析了 1 亿篇文章在过去 8 个月以内是如何被社交媒体分享的后,得出的结论。

  Kagan的目的很简单,解答这么个问题:什么样的内容才能让用户乐于分享,获得病毒式的传播。

传统媒体人最讨厌咪蒙,你笑咪蒙太疯癫咪蒙笑你不专业

  Kagan又从 1 亿的文章里抽出了最受欢迎的 1 万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这些文章能引起用户的情绪变化类型,依次是:敬畏(25%)、大笑(17%)、娱乐消遣(15%)、高兴(14%)、共鸣(6%)、愤怒(6%)、惊奇(2%)、悲伤(1%),其他情绪类型占15%。

  但凡读过咪蒙的文章,逻辑没看懂的大把,没有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几乎没有。

  如果你再仔细一点,咪蒙的大部分文章都符合这些所谓的Popular Emotions的一种,或者几种。

  整个传播的链条,变得清晰。耸动的标题,提高了第一波用户打开公众号的比例,这波用户被带情绪的好内容打动,自愿转发朋友圈。从而在朋友圈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粉丝。

  究其根本,微信相比于微博,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加之,微信坚持不运营的原则。没有任何热门排行、公众号导航、甚至搜索SEO优化可以发力。公众号的增长,变得单纯无比。它高度依赖于用户的自发转发。

  用户因何而转发?

  因为BuzzSumo的大数据告诉我们,国外的用户最容易被情绪打动。在中国,在微信里,我们最容易被咪蒙的情绪打动。

传统媒体人最讨厌咪蒙,你笑咪蒙太疯癫咪蒙笑你不专业

  The Newsroom里男主Will所代表的、恪守底线的传统媒体人,一直热衷于报道世界的颠覆。比如,乔布斯用iPhone改变了世界。又比如,张小龙创造了微信。

  戏谑的是,被颠覆最彻底,正在报道这些颠覆的新闻业。而且,被颠覆得最为挣扎。

  它的挣扎在于,媒体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被新的技术和形式不断稀释,但始终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新定位。

  何为新闻专业主义?

  GQ主编何瑫在知乎上分享为什么写咪蒙这个人的一段思路,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读一下:

  “对GQ而言,我们写一个人,从来都不是因为我们赞同这个人,或是讨厌这个人,而是因为这个人有足够的书写价值。作为作者,文章以呈现事实细节为主,不做价值评判。至于是赞扬还是批评,抑或是更加复杂的感受,对人物加以评判的权力都属于读者”。

  可是,公众号最需要的是什么?就如上文所分析的,是偏激的观点,是主观的情绪!

  这就是公众号的形式和新闻专业主义,天然的违背。

  新闻专业主义,经历公众号的崛起、今日头条的个性推荐,在一次次这样的技术形式升级里,被稀释,迷失了自己。

  传统媒体发现自己当年仰仗的独家新闻、时效性等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所谓的自媒体,没有采访和求证,看不出任何消息源的消息,就可以被放出来。

  但如果你想在《纽约客》上写作,欧逸文这样的特稿高手会告诉你,你要写一句今天北京天气晴,都要拍一张当地的照片。否则,会有一个叫做“Fact Checking”的部门来核对你文章里任何一个事实。

  但这些东西,用户并看不见,也无法感知,有这些专业主义坚持的文章和没有的区别。没有的,往往更精彩。

  GQ为了这篇报道,花了足足两个月。但问题是,自媒体根本没有这个精力和耐心去操作这件事情,原因也很简单,广告主们看的是粉丝数、 10 万+的数量。

  如果一个自媒体, 2 个月才更新一篇报道,或者说 2 个月才能出一篇优质的内容,那么它肯定是做不起来的。

  所以,咪蒙不会去写深度报道,不是她能力不够,她有 12 年一线媒体的经验。是因为相比拨弄情绪,这条路实在太耗费精力。而且,有一个更快赚钱的方法,为什么不?

  张小龙也好,乔布斯也好,他们的初心只是想做一个产品让用爽。他们只做了一个改变,把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从电视和报纸那里抢了过来,交给了用户去选择。

  正是这些产品思维和新闻专业主义,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一个个像咪蒙那样的超级传播个体在崛起,刻板而又精英主义的传统媒体在一步步下沉。

  有一个评论是这么评价咪蒙:“咪蒙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并有让人可敬的价值观,没有做为精英本该有的坚守和担当,一切为了生意而已”。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从产品和生意的角度,咪蒙无可指摘。用户的需求就在那里,她只是做了同等智商同等能力的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已。

  如果你从新闻专业的角度,很多观点和标题,都有失偏颇,尤其是有这么大影响力的情况下。

  一切取决于你看这件事的角度,它不像中国的考试,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但往往有太多的人,硬要站队,强行观点二元化,非黑即白,也确实是我们时代的另外一个缩影。

  用武志红在《巨婴国》里的话来说:“那其实是 3 个月前的婴儿心理。他们的世界,更是非黑即白、非敌即友、你死我活的”。(来源:馒头商学院 作者 :邹曈)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



相关主题:

融合站点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站点
  • 专题特色
  • 公益站点
  • 党政机关
  • 团体单位
  • 营业机构
  • 企业集团
  • 商家店铺
  • 个体执业
  • 个人站点
  • 私人主页
  • 辅助节点
  • 资讯摘要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媒体摘要
  • 时事热点
  • 观察瞭望
  • 潮声愿景
  • 世界国际
  • 军事战略
  • 交往合作
  • 政策政务
  • 经济产业
  • 社会发展
  • 科学技术
  • 综合资讯
  • 宣传报道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部门建设
  • 区域振兴
  • 民主法制
  • 时代精神
  • 时代风采
  • 时代人物
  • 理论实践
  • 改革创新
  • 基层民生
  • 公益慈善
  • 志愿行动
  • 本纪列传
  • 政风行风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作风建设
  • 效能评议
  • 纠风整风
  • 揭露曝光
  • 时风聚焦
  • 风气时评
  • 监督检查
  • 提醒警示
  • 纪检监察
  • 反腐问责
  • 风范表率
  • 案例借鉴
  • 综合分区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综合论坛
  • 时代参考
  • 时代博览
  • 历史大观
  • 学习园地
  • 学术论文
  • 问题研讨
  • 信息公开
  • 文学作品
  • 故事传说
  • 照片图片
  • 视频短剧
  • 专题专栏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潮流时尚
  • 名品名牌
  • 大众生活
  • 兴趣爱好
  • 创业就业
  • 协作共生
  • 拉抬推广
  • 打压限制
  • 会展节庆
  • 特殊主题
  • 自媒专栏
  • 专题集锦
  • 地方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北京论坛
  • 天津论坛
  • 河北论坛
  • 山西论坛
  • 内蒙论坛
  • 辽宁论坛
  • 吉林论坛
  • 龙江论坛
  • 上海论坛
  • 江苏论坛
  • 浙江论坛
  • 安徽论坛
  • 福建论坛
  • 江西论坛
  • 山东论坛
  • 河南论坛
  • 湖北论坛
  • 湖南论坛
  • 广东论坛
  • 广西论坛
  • 海南论坛
  • 重庆论坛
  • 四川论坛
  • 贵州论坛
  • 云南论坛
  • 西藏论坛
  • 陕西论坛
  • 甘肃论坛
  • 青海论坛
  • 宁夏论坛
  • 新疆论坛
  • 台湾论坛
  • 香港论坛
  • 澳门论坛
  • 泛亚论坛
  • 欧洲论坛
  • 非洲论坛
  • 北美论坛
  • 南美论坛
  • 大洋论坛
  • 行业论坛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居民服务
  • 医药卫生
  • 餐饮住宿
  • 金融财税
  • 交通运输
  • 教育培训
  • 人力资源
  • 休闲娱乐
  • 租赁拍卖
  • 批发零售
  • 商务服务
  • 顾问咨询
  • 软件信息
  • 手工零活
  • 纺织服装
  • 鞋帽箱包
  • 珠宝配饰
  • 手机数码
  • 家电办公
  • 家居日用
  • 美妆养护
  • 母婴玩具
  • 轻工食品
  • 体育旅游
  • 家装建材
  • 房屋地产
  • 农林牧渔
  • 文艺文创
  • 媒体出版
  • 五金交化
  • 电子电气
  • 机械设备
  • 车辆船舶
  • 军工航天
  • 能源化工
  • 冶金矿产
  • 安防环保
  • 工程项目
  • 公共管理
  • 行业其他
  • 时代版务 开启/闭合版块帖文详细列表
  • 在线发稿
  • 版务规则
  • 共商网是
  • 公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