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刘强东在美涉嫌性侵一案的涉案女子向美国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该案又重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与八个月前不同,由于与此案相关的起诉书与视频在网络上被公开披露,大量事件的细节被广泛传播与讨论,网络舆论的风向陷入了剧烈的波动与摆荡中,涉案双方都在用新媒体资源打一场“舆论攻防战”。
4月23日,南方都市报在微博放出一段音频,声称来自匿名投稿,音频中该涉案女子向刘强东律师索要钱财。该消息马上被大量媒体转播,并被舆论认为是女子“仙人跳”的“实锤”。但很快,微博@陈纯Camus发布了该录音的完整版,指出之前南都曝光的录音存在删减与剪辑。截至目前,南都已经将该音频删除。
在这轮“舆论攻防战”中,我们发现,通过微博小号或匿名投稿的方式,发布被刻意删减、剪辑的音视频,已是一种惯用套路。尽管很快就有完整的音频放出,但以当前信息在舆论场传播的速度,加上部分消息人士声称“属实”的含糊表态,已经足够让吃瓜群众们议论纷纷,形成特定的立场。这些精心剪辑的材料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站在哪一边,但已经通过娴熟的媒介语言向公告中暗示了此次事件只是“价钱没谈拢”的桃色事件而已。虽然我们不知这些匿名信源的幕后推手是谁,但其恶劣影响却毋庸置疑。
令人失望的是,面对这些令人生疑的匿名信源,某些负有盛名的专业媒体,在流量的诱惑下,也没能守住媒体伦理的底线。正如传播学学者方可成所说:面对来路不明、不知道是否经过处理过的音视频,专业媒体应该先核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并经过多方比照后再放出,最好能对其法律效力以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讨论。然而在这次事件中,许多专业媒体却将这些基础工作弃置不顾,急于发布或转载这些可疑的音视频,以此收割流量,在完整音视频发布后又悄然删帖。这既助长了恶意造谣者的气焰,也让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以为真。
当专业媒体始终要追逐时效性时,仔细查证、多方核实与专业的讨论就成了奢侈品,因为当新闻在舆论中的热度一过,点击量就会直线下滑。从这个角度来看,“崩塌”的不仅仅是专业媒体,也是大众舆论。当有新的热点出现时,舆论很容易就会将正在讨论的事件迅速遗忘。而好的新闻报道需要细致的调查,需要多方的核实,更需要深入的分析讨论,这些都需要时间。良好的大众舆论需要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报道,而不是耸人听闻又转瞬即逝的谈资。
刘强东在美涉嫌性侵一案的真相,我们无法轻易判断。但它在舆论场激起的波澜,却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舆论场中,什么是讨论一个公共事件的合理方式?如何阻止不实信息在舆论场中散播?专业媒体在新闻报道与公共讨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才能培育出成熟、理性的舆论环境。(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