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街道两侧的店铺招牌被整齐划一地换成了黑底白字,看上去十分瘆人。不少网友吐槽,这是“墓地风格”。尽管有关方面迅速回应称“考虑不周,及时整改”,但由此引发的讨论并未平息。
招牌招牌,为的是招徕顾客、彰显品牌。错落有致、颜色各异的牌匾,不但传递着店家的经营特色,很多时候还凝结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塑造着一种独特的市井之美。
一旦给招牌换上千篇一律的“统一服装”,市容市貌能不能得到提升不好说,但多多少少会让店铺失掉自己的特点。近年来,这样的“装饰”风格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几乎每一次都伴随着广泛争议,其背后的“一刀切”式管理思维其实很值得警惕。
面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一些管理者往往在思路上追求“短平快”“稳准狠”,在执行中习惯“齐步走”“粗放化”。这些方法看似简单高效、屡试不爽,实际上却可能忽略百姓实际需求,甚至“按下葫芦浮起瓢”,引发一连串新的问题。
有的为了打击“无证游商”,将流动摊贩悉数取缔,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猫鼠游戏”屡见不鲜;有的为了维护市容市貌,禁止主干道两侧张贴春联,让城市失去了该有的年味儿和人情味。凡此种种,都只是简单粗暴地剜去局部病灶,而不想着如何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结果可能吃力不讨好,甚至得不偿失。
精细还是粗放,“因地制宜”还是搞“一刀切”,其间有着云泥之别。如何在提供更加便捷服务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温情与善意,是现代治理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市容整治、交通管理,还是违建拆迁、排查抢险,都不能不考虑人们的感受,注意到人心的起伏。
尤其在利益诉求高度分化、生活期待值不断提高的当下,“一刀切”的公共政策很容易引起争议;单靠政府“大包大揽”往往很难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化“堵”为“疏”,变“管”为“治”,在人心的同频共振中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古人讲,“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倾听诉求、协商利益的“绣花功夫”看似劳心费力,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药方”。
城市无论大小,要治理好都离不开“精细化”“人性化”的思维和手段。事实证明,“绣花”针脚密了,城市的“金字招牌”才能亮起来。(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姜忠奇 监制:毛颖颖 编辑:崔文佳)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