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历史上曾作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共同省会,南京与安徽在历史和地理等各层面的紧密连接,让“徽京”至今广为流传。
“徽京”说法的诞生、甚至后来广为流传,背后不乏历史脉络和地理现实的背书。
从明朝的南直隶,到清朝的江南省,南京曾作为安徽和江苏的共同省会长达400多年,辐射区域横跨江苏、安徽、上海及江西部分地区在内的大半个江南地区,南京作为“徽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江南省才正式分拆成两个省份,一个取江宁、苏州的首字命名为江苏,另一个则取安庆、徽州的首字命名为安徽,才形成今天的局面。
但即便分家了,安徽省政府在一段时期内还是常驻在江宁(即南京),直到1760年才迁至安庆。
如今,南京已不再是安徽和江苏的共同省会,但它在地理上与安徽的紧密连接,始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虽然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但它并不处于江苏省的正中心,而位处偏远的西南端。南京西面紧靠安徽,被安徽东部的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市从北西南三面紧密包围。
南京位处江苏省西南端,西面紧靠安徽,被安徽东部的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市从北西南三面紧密包围。由于地理位置紧靠安徽,南京到安徽省不少城市的直线距离,都明显短于到多个苏北城市的直线距离。(互联网)
可以说,南京是深入了安徽的腹地。有网民甚至称,人明明在南京,IP属地却经常显示是在安徽。
由于地理位置紧靠安徽,南京到安徽省不少城市的直线距离,都明显短于从南京到盐城、宿迁、徐州、连云港等苏北(江苏北部地区)城市的直线距离。
南京和安徽不只靠近,交通也相当发达,京沪线连接了南京和安徽皖北、皖东等城市;在轨交上,安徽和南京也越来越同城化,目前南京在建11条地铁线中,就有四条通往安徽。
相比之下,南京与苏北城市之间的交通路径不畅、公交动车车次也少。不便的交通、尴尬的地理位置,导致南京若想在经济上直接带动苏北城市,恐怕是鞭长莫及。
地理与交通的利好因素,促使南京成为许多安徽人在外省工作的首选之地。有句玩笑话说:“安徽人要是罢工一天,南京将会瘫痪。”
玩笑归玩笑,但数据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佐证。南京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南京共有931.46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占一半左右,达440.9万人,其中安徽人就占了近30%。
南京在江苏的尴尬位置,以及与安徽难分难舍的联系,也就让人们不难理解为何“徽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仍广为流传。
区域划分与现实情况之间难以消除的差异,是造成南京在江苏与安徽之间陷入尴尬境地、至今仍难以摆脱“徽京”说法的成因。(联合早报)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