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明(左一)看望慰问基层官兵。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祖国边防建设变化最大的40年。作为一名在藏服役30年的边防军人、高原老兵,我有幸见证并亲身经历了这种巨大的变化,深感我们党的伟大英明,我为改革开放给高原边防带来的巨变而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我所在的西藏边防点多线长面广,过去边境巡逻执勤只能靠徒步、骑马,不仅要遭受高寒缺氧、日晒雨淋、狂风猛沙的侵袭,更需要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山洪、雪崩等自然灾害,每走一次巡逻路,都是对身体、意志的检验,更是对生命的考验。1984年1月15日,年仅49岁的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在边防一线调研时突发“高原性心肌梗死”,拉着马尾巴永远倒在了边防线上,令人扼腕唏嘘。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崇山峻岭竖立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千年冻土修筑高原天路,现代科技逐渐把荒无人烟的雄关古道和偏远哨所与世界相连。伴随新型巡逻车、远程监控和报警系统等新装备配发使用,边防绝大部分管段实现乘车巡逻,首都北京可实时获取数千公里之外边防线上的视频图像,过去需要徒步跋涉十几天才能到达的点位,如今也可“千里边关一日还”。
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平均海拔4810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200多天,历代官兵既经历过“冬住水晶宫、夏住水帘洞”的煎熬,也承受过“大雪一封山、一等大半年”的寂寞,“住上‘保暖房’、吸上‘床头氧’”,一直是广大官兵的热切期盼。如今,该营所有连队住上了新型“阳光保暖房”,洗上热水澡,氧气通到床头,健身和文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
位于西藏亚东的詹娘舍哨所,孤悬于海拔4655米的峭壁之上,四周壁立千仞,四季风雪为伴,每年封山期长达6个多月,素有“雪山孤岛”“云端哨所”之称。由于山高路险,过去每逢大雪封山,物资运送只能靠人背马驮,这里既传颂着30年如一日为哨所官兵送菜的“三位老阿妈”的拥军佳话,也记载着哨所3名战士突遭雪崩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近年来,随着上级陆续为海拔4000米以上的詹娘舍、卓拉、甲公拉等7个哨所开通运输索道,彻底结束了这些“雪山孤岛”近半个世纪的补给难题。
在西藏边防,曾经困扰边境一线官兵的吃水、用电、洗澡、取暖、就医、通讯等“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用上了“长明电”,绝大部分连队引入了市电,不具备条件的哨所也配发了风、光、柴等互补式发电设备,蜡烛照明一去不复返。喝上了“甘泉水”,到去年底,基层部队全部安装了净水设备,官兵冬季饮用纯净水基本实现“按需供应”。网络通到班,随着互联网进军营、4G网络逐步覆盖,战士们坐在宿舍就可了解国内外大事,并能随时与远方亲人“面对面”对话,“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的枯燥生活成为历史……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在我们边防官兵眼里,改革开放的40年,变化的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永远不变的是忠诚与担当。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以“丹心向党戍边关,何惜百死报家国”的赤胆忠心,托举起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来源: 《党建》杂志)
手机摇一摇,自动推荐下一篇帖子
为您提供签名参考示例,引导用户事业迈向成功。长度限60字符以内